故事里的智慧《鹿角和鹿腿》 ——学习新课标,设计新任务 2023-10-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徐琳

  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寓言文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借助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故事,传递深刻的道理。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把道理蕴藏在文本内容之中,使读者感受其中的故事意蕴。我们在解读和教学寓言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同时紧扣故事发展的情节,关注作者表达的行文脉络,感受作者一步步表达叙事、揭示哲理的手法,更好地走进文本故事。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智者。
一、对鹿角的欣赏
    在故事发展的起始阶段,课文对鹿进行了这样的描写:“丛林中,住着一只漂亮的鹿。”一 
开始,课文就将“鹿”定位于“漂亮”,这既是对这只鹿特点的定位,也为故事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借助于角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正所谓“言为心声”,有着怎样的内心活动,就有着怎样的语言。当鹿看到自己美丽的鹿角之后,先是表现出了惊讶:“咦,这是我吗?”借助一个问号,将喜出望外的惊喜充分表达了出来;随后,鹿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用语言直抒胸臆:“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美丽的珊瑚!”这一段语言描写非常值得细致研读:一个“啊”字,使读者在感受到其惊讶之余,结合具体的语境发现,鹿此时内在的心理活动都集中于此,然后借助于两个连续使用的“多么”,进一步强化了鹿的内心激动和欣喜程度。 
二、对鹿腿的嫌弃
    在鹿看到自己的双腿之后,作者在描写时与前面内容的思路基本一致。因此,对这一部分
的解读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一:紧扣文本的描写细节,走进角色的内在心理。比如角色的语言:“唉,这四条
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重在品味这个反问句,感受内心对自己双腿的
不屑;也可以紧扣角色的动作揣摩内心活动的内容。比如“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没精打采”——将这些言行细节的描写与人物语言进行联系,不断逼向人物活动的内核;也可以借助课文中概括性的语句展开深入的实践和思考。比如,教师解读课文时要着重思考:“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鹿究竟会怎样“抱怨”呢?在“抱怨”时,究竟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解读,就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阶梯,与角色深入对话。
    二:与前面的描写进行对比和联系。教师不妨先从作者描写的内容入手:作者在描写鹿看到自己的角和腿时,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运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就能紧扣角色不同的语言内容、不同的动作行为,展开探究,从而在巨大的落差中形成碰撞的冲击力。比如,看到鹿角时“摆摆身子”“摆动起来”,可以与看到鹿腿时的“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没精打采”进行对比;看到鹿角时的语言内容,可以与看到鹿腿时的语言内容进行对比。
我们要明确,解读寓言类文本,最大的任务不是了解故事情节,也不是感受角色的特点,而是要从故事中解读道理。这样的对比性阅读,能为后续的感受鹿角和鹿腿不同作用埋下伏笔。
三、对比不同的遭遇
  首先,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鹿腿的作用,但从一些关键性词语中可以让读者有所感知,如“撒腿就跑”,足见双腿是逃生的重要部位;“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这一句更有画面感,读者立刻就能感受到双腿的巨大作用;“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句话以衬托的手法,将双腿在帮助鹿逃生的过程描写得非常鲜活。
  其次,在解读后续情节急转直下时,不能仅仅聚焦在这一处,而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的关联度进行深化。比如,“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想象这样的局面给鹿带来的巨大危险;紧扣“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以及“眼看就要追上来了”,让学生想象原本美丽的双角给鹿带来的巨大危险;引导学生从“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展开想象,感受鹿处于危如累卵境地的严重性。
四、感悟故事的哲理
  在经历了一场惊险之后,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将最终的道理揭示出来,但读者可以从课文最 后对鹿的描写中感受到其中的道理。作者先对鹿的动作进行了描述:“鹿跑到一条小溪边,停下脚步,一边喘气,一边休息。”这样的表达可以让人体会到鹿曾经历过的惊心动魄,然后再借助于鹿内心的感受,将自己要揭示的道理,以委婉的方式呈现出来:“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 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作者并没有将鹿角和鹿腿分开来描写,而是以前后对比和联系的方式,着力强调了“两只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重在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两者之间形成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原本“美丽的角”却让鹿“差点送了命”,而“难看的腿”却让鹿“狮口逃生”,如此意想不到的经历和结果,怎能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呢?此时,读者自然就会从与故事相关的这句话中产生疑问:我们该以怎样视角和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相似的经历和遭遇呢? 
  于是,在解读教材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顺势迈入下一个环节: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 样的经历呢?比如,很多看似漂亮的事物,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实用性价值:有的橡皮非常精美,但擦除的效果并不理想;有的衣服看似漂亮,但真正的御寒效果并不佳;等等。这样的思考虽然已经不是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但却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联系。我们只有真正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让解读深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