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小学 王凤琴
哲学家黎鸣先生曾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偏重感悟体验式学习,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短板,这与欠缺高品质的思辨性学习内容不无关系。统编教材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进入中年段后,编排了寓言、科普作品及预测、提问阅读策略等学习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陶罐和铁罐》一文是部编版三下寓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导语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关注两个语文要素,更要关注文体的思辨性。要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智者。
一、把握内容,关注习题
1.内容中的谐趣
《陶罐和铁罐》以两只罐子为线索,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在通俗的语言环境里,在差异的对话争辩中,蕴含的道理跃然纸上。走进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通过文中的对话,说话角色的神情,我们看到了铁罐主动挑衅,傲慢无礼,争得面红耳赤,而陶罐始终谦虚、友善但不软弱。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差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和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本文1—9自然段讲述了骄傲的铁罐傲慢无礼奚落陶罐,而陶罐始终宽容、克制,争辩几句后便不再理会。10—17自然段告诉我们许多年过去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结局。
本文的内容情节的理解上是不难的,重点是文中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2.习题中的理趣
(1)字词积累——有效识记
对于三下的学生来说,本文蓝线中的生字字形有些难度,特别是识字能力较弱的学生。“懦、傲、谦”这几个字,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易错,需要用些巧劲去帮助学生记忆。如:字理、形声字归类、对比强化等方法的恰当使用。
(2)图表支架——了解内容
课后习题要求:“1.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语文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在分角色朗读课文。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几个习题对应本单元中的“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求。
在思辨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可以借助鱼骨图,表格等思维工具作为学习支架推进教学,驱动学生高层次的阅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透视对话,身临其境
本文能带给读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要点就是陶罐和铁罐陶对话语言,文中的几次对话是可燃的故事矛盾,亦是学生发展语言,进行思辨思维的立足点。从语言内容、语言顺序、标点符号、说话语气这几个维度来透视这几组对话。
【语言内容】
两只罐子的对话。从起初铁罐的奚落开始,它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陶罐”后面加了“子”字,语言中充满着看不起人的味道。后来铁罐在陶罐质地不如自己的客观前提下挖苦对方。在“敢不敢互相碰撞”问题上充斥着挑衅。“你怎么敢跟我相提并论!”中的“敢”和“你算什么东西!”中“算”这些字用得准确精彩,铁罐用自己的长处贬低对方的短处,自以为是到了极致。
对待四次言语的挑衅,面对轻蔑的神情,陶罐始终表现谦虚和友好。它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文中指陶罐认识到自已易碎的缺陷,而不愿与铁罐相撞。一声“铁罐兄弟”、一句“和睦相处”,体现出陶罐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自己的短处。在对待铁罐指责懦弱的时候陶罐表现的是宽容、礼貌、自尊。自尊表现在与铁罐争辩时有理有据。当铁罐骄横地斥骂陶罐并表示要把它碰成碎片时,陶罐选择“不再理会”,这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抗辩,陶罐的形象显而易见。
【语言顺序】
很显然,是铁罐先说,先挑事;
【标点符号】
铁罐说的每一处语言都是以“!”结尾,作者使用准确的标点符号来传达丰富内涵,而陶罐的第一和第二处和铁罐的语言描写中所呈现的符号不是激烈的“!”而是平和友善,娓娓道来的“。”标点符号阐述着“争辩”和“争吵”的不同。
学生通过朗读感叹语气在理解铁罐内心活动,品悟形象的重要生长点。
【说话语气】
通过解密语言,关注角色神情,我们可以品出铁罐在奚落陶罐时内心,说话的语气也是从“傲慢—轻蔑—恼怒—铁罐说。”虽然最后一次的提示语中没有明确地表述铁罐是如何说的,但是通过它的语言内容,进行补白的后可以想象铁罐的生气指数一路攀升,这里可以巧用形象直观的表情包来表示(“我有点看不起你”一个→两个→“怒”两个→三个)。反观陶罐,从“谦虚→争辩→陶罐说→不再理会”,概括为“淡定”。
多维角度透视四次对话后,发现精彩的人物对话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还能将角色塑造得很丰满,从这四次对话中,学生能获得描写对话的秘钥:
选择不同的词语,写出不同口吻;
选择不同的语气,表现人物特点。
文中除了塑造角色形象的对话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几处语言,如第16自然段“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铁罐兄弟就在我的身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还是一如既往的友善、平和,有情有义还惦记着“铁罐兄弟”,可是铁罐却已不复存在、销声匿迹。“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说明找的时间长,找得很细心,但仍不见铁罐的影子。此处还通过一些对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侧面描写(如:惊讶、高兴地叫起来、捧起、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等)突出了陶罐的价值,也与之前铁罐的奚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文章的寓意变得更加深刻。”
三、对比阅读,丰满角色
材质对比:陶罐易碎,铁罐坚硬。
态度对比:陶罐谦虚,铁罐傲慢。
结局对比:陶罐传世,铁罐氧化。
这个故事,没有用总结的方式把道理点出来,而是通过展示不同的结局来让读者自己品悟。两种结局两个对比点“它就像当年一样光洁、朴素、美观”“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其实这正是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而这层意思隐含在文中第5自然段“再说……”的省略号里,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隐藏的横向对比:“你就会成为碎片,消失掉。”“铁罐影子也没见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铁罐应该没有预判到消失竟是自己的结局,更显得它的傲慢是自取其辱。当然本文除了通过文字的对比来塑造形象之外,还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心理特点配了插图,画面中的铁罐不可一世尖酸刻薄的神情有助学生在说中想象人物的神态语气,捕捉人物的心理,促进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细腻且丰富的美好情感。文中显性或隐性的对比就如珍珠般落入玉盘,我们很轻易地就能穿珠成链。
对比的表现手法就像一把金钥匙,能打开寓言的魔袋,深刻的寓意能够通过对比呈现到我们面前。用好这种阅读方法,就能很好地走进寓言,如本课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读读“阅读链接”中选自《伊索寓言》的《北风和太阳》,比较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就让我们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打开寓言宝库的大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