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智慧《田忌赛马》 ——学习新课标,设计新任务 2023-10-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江阴市金童中心小学 赵静

文本解读
(一)《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全文71个字,寥寥数言,讲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展现的智慧的光芒,正如单元导语页所说,“穿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首先,《自相矛盾》这个文本本身的表达具有严密的逻辑美。故事的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交代了楚国有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没有说楚国有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顺着先讲盾再讲矛这一内在的思维逻辑,卖家先夸赞他的盾“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再夸耀他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故事最后发表议论,也是盾在前,矛在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由此可见,这个故事的表达有内在顺序,严格规整,便于学生记忆。
    其次,《自相矛盾》中的路人是具有智慧的。其实,卖家从开始卖盾时,所说的话就站不住脚了:“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的盾非常坚固,坚固到什么程度呢?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把它刺破。很明显,这句话带有夸张,他为了把自己的盾卖出去,吹牛了。较真一下,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去刺盾了吗?并没有。卖家继续吹牛。
    路人静静地听,并没有与卖家争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因为,这样的争论是没有结果的,毕竟谁也不可能真的一一去尝试,谁也拿不出确凿的有力的证据。路人避开无意义的唇舌,先假设卖家说的是真的,巧妙地将盾与矛置于同一境地,追问卖家,从而无法回答,谎言不攻自破。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二)《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一个短小精彩的故事。
课文第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出现了田忌、孙膑这两个人物,同时也带出了齐威王,让读者明白了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接着,交代故事的起因。当时齐国流行赛马,王公贵族都喜欢用赛马来赌钱。这里的“赛马”不是人骑着马比赛,而是人驾着驷马战车比赛。“孙膑看了几场比赛”,这里的“几场”至少有三场,假如少于三场,就没办法把马的脚力进行比较,也没办法把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更没办法把这三个等级的马的脚力进行比较。
“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这句话非常关键,包含一个确定条件和一个不确定的条件。也就是说,上等马的脚力一定胜过中等马,中等马的脚力一定胜过下等马,这是确定的;但是,双方上等马的脚力却是差不多,这个是不确定的,有可能齐威王赢,有可能田忌赢,有可能双方打成平手。同理,双方中等马、下等马的脚力也是这样的情况。正是存在着这些不确定因素,比赛才具有吸引力。否则,观众们也不会兴致勃勃地猜测比赛结果,田忌就成了“常输将军”。
怎样保证比赛万无一失?那就是充分利用确定条件,将不确定条件转换成确定条件。
孙膑和田忌之间的对话暗藏玄机。先看田忌,田忌非常疑惑,所以他说的两句话,都是问句的形式。再看说话内容,田忌认为,如果想要赢得比赛,只有换几匹更好的马,这是平常办法,寻常思维。
再看孙膑,他一共说了三句话。但一句话都没有说明具体的办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时候不告诉田忌呢?(生怕计策提前泄露。)他用上了“保证、请放心、一定”等肯定的词来表示他的把握,让田忌放心。因为,孙膑完全有把握赢得比赛,而他又未将具体办法告知田忌,对于田忌的疑惑,孙膑十分理解。为了确保比赛万无一失,他能说的就只有这么多。
继续看这两个人的对话,是孙膑主动献计,并不是田忌去询问赢的办法。孙膑主动对田忌说,他能让田忌赢,说明孙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赛开始前,“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请到一边、悄悄地”这些举动,印证了上文的猜测,孙膑在跟田忌对话时,早已经想好了办法,生怕泄露天机,才选择在赛前告知,而且“悄悄地”,旁人是无法听到的,为计划顺利执行再上一道保险。
第一场比赛,“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转折关系的句子,重点意思在转折词后面的内容,这句话的主要要告诉大家的是:田忌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输了为什么不着急?这应该与赛前孙膑悄悄告诉他的办法有关系。
第二场比赛胜了,田忌微微一笑。第三场又胜了,田忌满意地笑了。这两个笑,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微微一笑”,是孙膑的计策的初步证明,而“满意地笑”,是对孙膑计策的完全肯定。
齐威王一下猜出了田忌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如果这个办法是田忌想出来的,那他在之前的比赛中,早就可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了。
这次比赛,胜的不是马的脚力,而是谋略的高明。要想胜过对手,必须利用排列组合规律,纵观全局,扬长避短,存利去弊,选择最优的策略,以奇效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