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张晓亚
文本解读
(一)《学弈》
《学弈》是一则短小精巧的小古文,寓意深刻,引人深思。全文共70个字,共有4句,前三句是一个完整的事例,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弈秋是国内的围棋高手,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应该也是高手,因为“名师出高徒”。第二层,因为弈秋是下棋高手,所以学生应该都是慕名而来、经过筛选、悟性很高的,这些学生天资聪颖,最后应该也是下棋高手。学生如果学不好,大概率不是老师的问题。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二、三短短两句话,用了对比手法把两个学生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第二句是两个学生截然不同的表现的对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第三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则是不同的学习结果对比。除此之外,文中的插图也是一处对比:左边的学生双眼盯着棋盘,一手托着下巴在认真思考;右边的学生仰着头,正在开小差。图上两个学生的动作表情非常形象,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字意思。通过这三处对比描写,作者得出结论就顺理成章了。
小古文最后一句自问自答:“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后一个人是没有第一个人聪明吗?并不是。联系第二、三两句我们可以知道,后一个学生围棋技艺落后的原因是他学学习没有专心致志。这句话道出了本文想阐述的道理: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有所成。同时,也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二)《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小故事。全文7个自然段,故事情节简单,但构思非常精巧。
第一自然段就一句话,短短13个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首先,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在圣人孔子和两个无名小儿之间,这样地位悬殊、见识悬殊的两组人物间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这是开头设置的第一层悬念;第二,两小儿之间的谈话为何要说是“辩斗”,是怎样的“辩斗”竟能引起孔子的关注,这是第二层悬念。
接下来四个自然段用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两小儿的观点和论据,句式整齐,条理清晰,你来我往间有观点、有事实、有道理。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整个对话过程针锋相对,有理有据,论辩性十足,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二、三自然段“我以日初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句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也”字结尾,增强肯定的语气,充满自信;第二,四、五自然段两小儿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描述事实,“大如车盖”“则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进行阐述,“沧沧凉凉”“探汤”则从感觉的角度进行阐述,接着再以一个反问句“此不为……乎?”作为结尾得出结论,加强了语势;第三,两小儿之间的对话一方说完另一方接着说,而不是等一方全部阐述完另一方再说话,体现出辩论是回合制的,富有层次感。
对于这番辩斗,知识渊博的大圣人孔子并没有故作高深,而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不能决”,令人佩服。孔子的回答,遭到了两小儿的笑话:“孰为汝多知乎?”其实这句话是两小儿在本文中表达的另一个观点,认为孔子也没有那么聪明,而论据就是“孔子不能决也。”
结合小古文的出处以及作者会发现,笑话孔子的不只是两小儿,还有作者列子。战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列子传承的是道家学派,而孔子属于儒家学派。他俩观念有所分歧,谁也不服谁,所以列子就借两小儿的笑话把他的观点表达了出来。
这则小古文所阐明的道理也可以从“两小儿”和“孔子”两个角度来思考。从“两小儿”的角度可以这样来理解:即使是小孩子,只要关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也可以对事物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也可以“辩”得有理有据。而这一点也印证了单元导语“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句话从“孔子”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圣人孔子,也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识,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要坦率诚实地承认,实事求是,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