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阐述
暑假中,一位去年的家长找到我。“黄老师,我们家小周同学最近追星有点让我害怕,我能找您聊聊吗?”隔天,我们当面进行了沟通。
通过小周妈妈的陈述,我了解到小周“追星”的具体情况:小周六年级经常为了追星逃避去上学,小周还加入了很多的粉丝群,与很多陌生的人聊天,经常会去明星的音乐节、演唱会等等,还会去为明星接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小周妈妈也已经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没收掉小周的手机、带小周去看心理医生、与小周谈心等等,但都无济于事。
二、教育实践
1、延迟满足、正向引导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人去构建自我同一性通常将自我投射在一个相对完美的对象身上。小学生对偶像的“忠诚”和“狂热”,实质上维护的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
从和小周妈妈的沟通中,我发现小周妈妈对于小周追星的事情是比较支持的。我建议小周妈妈要让小周达到某个目标之后,再同意让她去参加。这样小周会觉得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次机会,也会更加珍惜。
小周因为追星的事情已经多次与家长出现冲突,目前小周缺乏正向的引导,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星?追星的意义在哪里?明星身上有孩子们喜欢的地方,比如跳舞好看、唱歌好听等等,但是要让孩子们明确为什么他们能看到让他们这么喜欢的明星,是因为明星也在不断提升自我,他们在为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才会有他们喜欢的明星出现。明星都有自己的生活,也希望粉丝们能够有自己的生活,能成为粉丝前进的动力。
2、拉近距离、充分陪伴
很多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觉得会有代沟,因为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时处在一种高位,让孩子觉得不平等,不愿意与之沟通,再加上正处于叛逆期,自我意识比较强,更容易与家长产生冲突。
在与小周的沟通中我知道,小周觉得在群里和那些粉丝们一起聊天更有共同语言,更能懂得自己的思想。小周家有一个二宝,小周提到觉得妈妈更关心妹妹,心理存在落差,所以更加渴望得到外界的沟通。小学生沉溺追星,实质上是在追星过程中寻求情感的代偿,因此家长对学生应该进一步加强了解,满足他们合理的情感需求,做到物质和情感上供给的充沛和充足。
3、危险分析、加强警示
在很多未知的微信群中,我们无法判别这个群的可靠程度,在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导,诈骗也随处可见,小朋友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诈骗分子无处不在,以近期的电影《孤注一掷》为契机进行反诈骗提醒,希望能引起学生和家长重视。
教育立人,教育无小事,殷会荻的《孤立》启人深思,教育中的“小问题”,有可能在未来萌发为社会性的祸患,从这个意义而言,讲台也是精神道德的防线,不能有疏忽。我们在校也要及时关注学生追星心理,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其正向追星,真正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总结
暑假我阅读了《人与讲台》,学生为什么要来到学校?他们对教育有什么样的期待?作为青年教师,我在思考职业的意义与价值。讲台前的教师有理想、有智慧,课堂就有了光,就有可能烛照人的心灵世界。
“立人”先“立己”。平凡的讲台岁月,教师逐渐成为照亮学生前行的灯,这盏灯也会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陈萍的《慢慢地,我们一起往前走》和葛德霞的《我一直在乡村当教师》让我看到,无数名不见经传的教师,长期在条件比较差的基层学校耕耘,他们头上没有耀眼的光环,然而学校离不开他们、学生离不开他们,因为有他们的陪伴,很多人有了幸福的童年和不寂寞的少年。因为他们的站立姿态,很多人从此“立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与讲台》引领我关注千千万万基层教师的职业精神,也让我立志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把“双刃剑”,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解决小学生“追星热”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全力参与。用好教育的力量,别让孩子们为了“追星”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