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的七年级第一次家长会,本来初中的第一次家长会应该在期中考试以后,但教育局要求全市所有学校对家长们进行一次关爱青少年你生命健康的教育,因此我们就选择在今天开了这个会议。按道理,要和大家面对面聊的,但报告厅位置有限,只能在广播里谈这个话题了。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两个话题。
一个是关于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一个是关于如何让孩子更快适应初中生活。
关爱学生生命健康,家长能做些什么?
——七年级关爱生命健康家长会讲座稿子
幼儿园、小学时期,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展安全教育,基本上是教孩子了解安全生活常识,高明一点的是增强孩子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紧急应急处理技能和措施,让他们懂得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同时可以通过强调一些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引起孩子们的重视。
这种身体上生命教育还是需要的,没有做的家长一定要补上。但今天要谈的生命健康更多的是指向心理层面的健康安全
家长A:我发现孩子手腕疤痕的时候有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有什么事能让一个人对自己下这种狠手呢?
家长B:孩子自残的事被我们发现以后,我们都不知道怎么面对孩子了,说话都要小心翼翼,这可怎么办?
学生C:自从妈妈发现我自残以后,我就被监控了,没有一点自由,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呢?
青少年自残、自伤的事件,如今已经屡见不鲜。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2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为7.4%。我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达到27%,尤其是有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自残、自伤行为更是普遍。这里还有一个惨痛的数据,受疫情、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等影响,我们无锡地区,仅2023年已经有30多位花季少年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令人扼腕。
他们自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用头撞墙、用绳索捆绑自己、把头浸埋在水中使自己窒息等等。
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些自残的青少年,究竟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其中也包括这些青少年的父母。其实,很多时候,自残是他们平复情绪、表达感受、释放压力、控制痛苦、转移难过的方式。
孩子有自残行为是想自杀吗?不是每一个孩子的自残行为都是要自杀的,发现孩子手上有刀割伤、划伤等情况,不要以为他们不想活了。
但自残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最后可能发展为自杀行为,或者造成意外死亡。反复自残通常是某种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这是心理痛苦的结果,是在提醒家长,孩子可能心理有问题了。另外,青少年之间存在彼此模仿、学习、比较的情况,如果同学、好朋友有人自残的话,周围的人可能会受影响跟着学。
为什么孩子会自残?
这是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有自残行为时,最想不通的问题。其实造成孩子自残的原因很复杂。
1人格特征: 2家庭因素: 3成长经历: 4学业压力: 5社会因素: 6精神疾病:
这里,我具体展开,和大家剖析集中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学生伤害自己的成因。
01.时代的变迁
这个时代,父母最不能理解孩子的地方便在于:为什么过去我们什么都没有,经常被打骂,还要干活补贴家用,甚至没有书读,但是我们却茁壮成长了;而现在的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那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割腕自残自杀。
从宏观的时代变迁去看,两代人的核心主题恰巧完全相反。当代家长的人生主题是,活下来。为了活下来,情感和自尊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必需品,甚至是为了生存必须去舍弃的东西。而当代青少年的人生主题是:活得幸福。当一个人想要活得幸福,那么情感和自尊是否得到满足便是最重要的指标,而这些年轻人最需要的东西,对于长辈而言,却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
家长觉得自己给了孩子好多爱,但孩子却总是说自己缺爱,因为家长给的和孩子渴望的,完全是相反的东西。而孩子们渴望的东西,在老师家长那被否定,变成了幼稚、矫情、无知。因此对于年轻一辈而言,长辈们塑造出来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他们并不友好,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处和话语权。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个世界如此的不可爱,有些人选择躺平(厌学辍学),而有些人选择离开(自杀)。
02.对抗的筹码
由于青少年最重视的情感和自尊需要在父母那一代人的价值体系里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关系中总是容易产生冲突和对抗,虽然很多家长反映我们家庭很和谐,事实上所谓的和谐就是努力去回避冲突,但冲突本身并没有被解决,一旦回避不了,那么一场唇枪舌战就难以避免。
父母本该是孩子的避风港,如今却成了压力源,这会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理解和包容,他们希望自己内心中这份痛苦能被看到和承认,但是这份期待在父母那儿却会被理解成对父母的指责。父母往往会用反驳来自我辩护:难道我对你还不好吗?你就不能理解我们的辛苦吗?你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我,吃我的用我的,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们一辈子辛辛苦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还不听话不争气?
随着对抗和冲突逐渐升级,家长们的筹码一波接一波地加上来,把自己推到了道德制高点之上。对面的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百口莫辩,他们仅剩的一点筹码就是:起码我的痛苦是真真切切的,你们就是做错了。家长们用一身的伤来做筹码,孩子也会用一身的伤去对抗:自伤自残。
在临床上接触的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都讲过这样一句话: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他们才知道我痛苦,他们才知道自己错了!但当我反馈给家长这一信息时,家长的反应却是:医生,你太小题大做了,他就是嘴巴喊喊,都喊了好几年了,他现在还不是好好的。他就是懒,惰性强,不想努力,想逃避罢了。
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亲子之间进入这样的对抗,谁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对抗的结局就是,总有一方会输,永远不会是双赢。如果父母输了,那么这个孩子将永远失去自己的避风港;如果父母赢了,那么父母将会失去孩子的心,甚至生命。
03..内疚感
也有些孩子并没有如此反抗父母的教育,反而是完全认可了父母的说法:我们牺牲一切,就是为了你。我们都知道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充满各种挑战和危机,孩子们需要大量试错的机会来体验生活,并将这些错误经历总结消化,变成成长中宝贵的经验。而当父母对于孩子的错误过于敏感,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苦难来规训孩子时,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犯错的孩子将会因此充满内疚:是呀,爸爸妈妈如此辛苦,都是为了我,而我还是这么不争气,让他们不断操心,也总让他们失望,这一切痛苦的源头都是我。为了应对这无处不在的内疚感,孩子们本能地通过自伤自残的方式来进行抵消。
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父母特别喜欢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内归因:你知道自己错哪儿了不?
于此同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外归因:我打你骂你,还不是因为你不乖,你表现得好好的我至于这么生气吗?我是家长,我能懂得比你少,我会错?就算我说错话了,还不是为你好,为你好你还不接受,我养了白眼狼了?
因此一个事件发生时,往往所有的责任都会以为孩子好的名义被归到孩子头上。这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孩子不敢去试错,缺乏挑战的勇气,孩子的生命就会处于停滞僵直状态,没有成长和进步。毕竟做多错多,不如不做,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所有的心情、想法收敛起来,让自己显得正常,不给父母添一丝乱。这种停滞的状态往往也意味着不优秀,不上进,而这也是父母不能接受的。
最终,孩子会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做,父母都是不满意、痛苦、失望的。于是孩子就会绝望,或许,我不该存在吧,我死了大家就都轻松了吧。
04.对自己的鞭策
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的软弱无力,还有些孩子不仅认可父母的辛苦和付出,也完全内化了父母的价值观念和教育:表现不好就该惩罚,痛了才会长教训。
这类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异常得冷酷无情:我就是个废物,我真没用。我接触过不少考试焦虑的孩子,不管是考前,还是考后,他们对自己的错误都缺乏包容和理解,反而会把自己抨击得一无是处。于是当自己陷在糟糕的情绪里难以自拔时,部分孩子会用自残的方式逼迫自己:你必须立刻!马上!调整好状态去学习!
孩子们这种对自己缺乏同理心的冷酷和疯狂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而这也是习得自老师家长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方式:我不管你有什么情绪,你必须马上收拾好自己,做你该做的事情。
05.掌控感
父母们总说自己的小时候没有人管教关爱,于是把这个遗憾补偿给了孩子:一个孩子从出生后开始,就有6双眼睛盯着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切行为就被以爱的名义所管教束缚。
所谓的兴趣班,其实是父母的兴趣,我自己并不喜欢;学习?那是老师和家长的事儿,要不然怎么永远都是他们急嘛,他们在逼我嘛。
我想有点隐私空间?不存在的,日记被偷看,QQ微信被翻个底朝天,门不许锁,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里。
朋友?我想找朋友玩他们也不允许,他们甚至不许我交朋友;他们总说,现在交什么朋友,好好读书以后有好工作,就什么都有了。
几点写作业,周末做什么,也都是被安排好了……
对于孩子们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失控的,他们仿佛是一个提线木偶,被每个大人以爱的丝线操控。唯一能掌控的是什么呢?我的生命!孩子们通过自残甚至是自杀的方式,来宣告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起码,这个地方,我可以有控制感。
06.痛苦的非语言表达
当我们内心的痛苦能以语言的形式被表达和呈现,并且在沟通中得到理解和安抚,那么这份痛苦就能被释放。当代的青少年生活在由父辈建构的意识形态里,痛苦和委屈等同于幼稚无能,他们所有的情绪和想法都会被父母几句话堵回去。这些被压抑的痛苦,就会以非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躯体的慢性疼痛,物质成瘾,厌学,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自伤自残自杀。
曾经有个初二的小姑娘,因为难以控制的自伤行为求助。当询问她是否遇到了哪些承受不了的压力或者痛苦时,她的回答竟然:没有啊,我很开心啊,没什么烦恼,爸爸妈妈很爱我,为我付出很多;同学之间也没什么冲突,大家在一起玩也很开心;学业上也没什么压力呀,爸爸妈妈现在对我的成绩也没太大要求。慢慢地深入了解她,才发现她口头上的一切都好背后,是一切都不好:父母用自己的付出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内疚感,她只觉得父母很好,是自己没用不争气;同学之间是没有冲突,但是同学之间也没有信任,从来不能说心理话,大家就是表面上穷开心而已;父母是对自己没要求了,因为父母已经对自己失望透顶了。
这些痛苦的感受在父母营造的话语体系里,就变成了:我们很好,我们对你很负责,有问题的是你,你有什么可痛苦的!于是这些痛苦被压抑和否定,最终变成了症状:小姑娘也不知道自己为啥自残,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突然很烦躁,就控制不住割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她的感受,她思考,全都被否定了。
希望通过刚才的成因分析,家长们能对存在自伤行为的孩子多一份理解,而这一份理解,往往会拯救这个孩子,因为他的痛苦被理解了,那么也就不再需要去通过自伤去呈现和表达自己了。
可能还是会有家长问,那我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不管什么事情,首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他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其次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形成对抗,而是与孩子站到一边,一起面对生活中发生的风风雨雨。我们的目标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通过一起面对问题,建立良好沟通互相信任的亲子(师生)关系,而这才是一个孩子能健康茁壮成长的基石,而这也是亲子双方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也能感受到幸福感的关键。
家庭生命健康教育,具体我们家长可以做哪些尝试呢?
一、及时制止
01.及时制止自残行为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自残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02.深入了解自残的原因
等孩子情绪相对恢复平静后,父母可以跟孩子深入探讨负性情绪的来源,孩子可能遭受过哪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引导孩子寻找更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慢慢地作出积极的改变。
03.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
二、防患未然
影片赏析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观看有关生命教育的影片,跟着一部部影片去体验不同的生命情景,感受不同经历带给角色的情绪体验,跟着主人公一起去面对困难与抉择,这可以是一种绝佳的“情景教学”。推荐影片:《寻梦环游记》、《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等。
亲子阅读
家长可以在读书后,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指导孩子独立阅读,或者与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后可以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缤纷多样的绘本和书籍为家庭中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充足的阅读资源,使孩子在阅读中获得生命的启迪。推荐书籍:《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 獾的礼物》等。
沟通互助
家长与孩子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注意学会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前提。每天倾听一刻钟,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另外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也很重要,和谐的气氛永远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要专心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饭,一起去参观动物园等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等都可以成为对于生命沟通交流的素材。
家庭氛围
快乐的家庭
● 每天都开开心心生活;● 性格开朗,有多种业余爱好、文娱活动;● 兄弟姐妹和睦相处;
● 家庭成员积极向上,懂得相互帮助;● 对家人有笑容,保持良好沟通。
孝爱的家庭
● 传承孝道文化,孝敬父母长辈;● 一家人相亲相爱,邻里守望和睦,团结友爱相处;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但孝顺自家老人爱护自家幼小,对待别人家的老人孩子也是一样;● 家庭成员都爱国、爱家、爱社会;
感恩的家庭
● 拥有感恩的心,感恩国家、感恩社会;● 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回报父母;
● 不抱怨,生活积极向上;● 珍惜自己拥有的,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用实际行动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
热心的家庭
● 个人乐观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 待人热心肠,乐于帮助他人;● 热爱健康事业,热心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