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育心之法宝
符芳
摘要: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儿童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各种德育活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让孩子从小就要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劳动不但能给他带来许多乐趣,还陶冶了他的性情,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关键字:劳动教育 实施策略 成就感
我们从小就唱:“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劳动能够造就一个人,能够给人以幸福。
中国的小学生劳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最好的诠释:"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所以说,儿童的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 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1.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求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所以,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各种德育活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2.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
但现在,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校和家庭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
3.在当前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并不仅仅简单地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二、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1.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2.首先,家长培养孩子劳动的意识淡薄。其次,长期以来,学校也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重文化课轻劳动课。还有的家长和老师把劳动扭曲异化成惩罚学生的手段,致使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总之,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三、 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策略
针对目前学生的劳动现状以及利用劳动教育开展品德教育的意义,可以从校内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三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劳动教育。
(一) 校内劳动
1.积极组织,养习惯,得经验。
劳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学校,要有效的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就需要教师积极的组织开展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获得劳动经验。教师针对劳动内容,精心的设计劳动过程,包括劳动的目的、时间、要求、难度和注意事项等。教师进行统筹的安排,让学生对劳动活动的流程得到充分了解,通过劳动实践改善学生心理上的懒惰情绪,克服无聊、嫌弃、嫉妒等心理,促进劳动意识的树立。例如,教师组织《美丽校园》的主题劳动活动,教师以美化校园为活动目的,要求时间为每天课余活动时间,提出让学生对校园和班级的部分区域进行清洁,对学生进行各个岗位分工,着重强调劳动活动的时间、地点、分工和效果。通过积极的组织策划,让学生在该劳动活动中体验到为集体服务的快乐,改掉破坏校园环境的错误习惯,改善懒惰、无聊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促进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养成。
2.有效引导,增互助,获友爱。
教师在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劳动活动后,应该加强对劳动活动过程的引导工作,从而提高劳动活动的有效性,以增加互助友爱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劳动动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做好,对活动中不规范、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的提出并纠正,有效的处理好各个关系、环节,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产生荣誉感,通过相互团结、帮扶完成劳动任务,学会合作、协调。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和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开展《垃圾分类》劳动主题活动,教师将其工作分为宣传、劝导、实干三个环节。在宣传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制作垃圾分类的手抄画,在年级或者是学校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制作过程中教师把关,对学生的作品思路和宣传方式进行引导。劝导环节,小组为单位针对乱丢垃圾的学生进行劝导,教师负责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提供支持。在实干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校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尤其是可回收垃圾,带领学生通过实际的垃圾分类操作提高。整个劳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达到互助友爱,获得集体成就感。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心态上发生变化,促进了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
(二) 家务劳动
1.联合家长,释压力,增沟通。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联合家长,结合家务劳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促进和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家务活动,能够让学生体谅到父母的辛苦,促进和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释放学习的压力,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加学习的精力。例如,教师设计《家务我帮忙》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主动的帮助父母进行分担家务,然后提交总结。教师通过总结发现,学生通过家务普遍的得到如下感悟:首先是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心理上学会了珍惜;其次,感受到和父母多了许多沟通,获得父母的赞许,心理上获得满足和珍惜;最后,感受到家务活动后学习精力充沛,在写作业厌烦后,通过帮助干家务,把作业的压力和大脑的疲劳得到缓解。总之家务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感恩、珍惜,释放了学习压力,增强了责任心,发现了劳动的乐趣。
2.主题引领,玩劳动,涨技能。
家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学生常态小步调地“玩”起来。通过一月一次的主题引领,赋予劳动有趣的名称和形式,让学生找到家庭劳动的乐趣。劳动主题可大可小,可以结合重大节日,比如,妇女节时用实际行动为长辈分担家务劳动,既温馨又有实际意义;也可以聚焦小的主题,让学生化身为“小厨神”,学做一道美食;让学生成为“地板清洁员”,尝试各种方式清洁地板等;还可以尝试挑战不同主题式的劳动,让学生去关注不同的劳动项目,聚焦一处,持续深耕。
无论何样的主题设计,都要把握家务劳动的常态基调,长抓不懈。我们班级劳动活动每日常态开展,一学期下来,有的孩子已经将一项或几项劳动形成了劳动习惯。从粗枝大叶开局,到持之以恒干中求进,你就会发现学生们在“做中学”带来的惊喜变化。
(三) 公益劳动
教师可利用一些社会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劳动热情。这些公益活动包括养老院慰问、关爱流浪动物、环保志愿者等。通过公益活动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养老院慰问”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走进养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读报、做卫生、聊天、捶背等。大多数学生在家中从未做过这些事,但是在养老院感受到集体温暖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孤寡老人完成劳动。通过公益劳动,让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加了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劳动的成就感。
四、总结:劳动教育向未来
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许多积极的帮助和作用:
1. 培养责任感:通过参与劳动,学生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集体或社区的重要性,懂得承担自己的角色。
2. 团队合作: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
3. 自信心:通过完成劳动任务,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加积极、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4. 培养良好的习惯: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勤劳、自律、耐心等,这些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5. 开拓视野:参与劳动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领域和人群,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己的定位。
让孩子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习劳动技能吧!因为不管科学有多发达,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时代,劳动永远都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没有劳动就不会有幸福和快乐,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劳动促成长,劳动育人心!
参考文献:
[1] 陈明,刘伟. (2019). 劳动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科研,4,62-67.
[2] 张秀花,邱丽华,李宁. (2020). 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探索,8,23-29.
[3] 罗萍.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强化学校劳动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19(34):12-13.
[4] 朱宇,李华. (2021). 中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改进路径. 教育研究与实践,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