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德:学科能力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培养? 2023-08-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林崇德:学科能力是什么?又该如何有效培养?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等的改革,学科能力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学科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向目标。

学科教育改革聚焦到具体学科上,就包括教师如何培养和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对学科能力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并以语文和数学学科为例给出了学科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为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 如何系统认识学科能力?

※ 从文科与理科的视角分别应如何培养学科能力?

从心理学的维度出发,教师的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最终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也即发展学生的品德和智力,每门学科都有灵活地发展智力和能力的任务,这就是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智力与能力的统一,是一种较为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

其中,智力偏“知”,能力偏“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称智能。

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都是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概括,概括即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

教学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育智”的过程。

对学科能力的两个基本认识

对学科能力的基本认识应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科能力表现出的结构与特性。另一方面是不同学科能力中隐含的智力成分,例如主要的认知与逻辑思维类型。下面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学科能力力。

1学科能力的结构

所谓学科能力,通常有三个含义:
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特殊能力;
二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与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
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任何一种学科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有某学科一定的特殊能力,而且有着学科能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有某学科能力常见的表层表现,而且有着与非智力因素相联系的深层因素。
考虑一种学科能力的构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 某学科的特殊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

要探索一种学科的学科能力,首先要揭示这种学科的特殊性,找出最能直接体现该学科特殊要求与特殊问题的特殊能力。这就是我理解的学科的核心素养。
例如,与语言有关的语文、外语两种学科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其特殊的表现,这应看作语文能力与外语能力的一种特殊能力,只不过母语与外语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差异罢了。
与数学学科有关的能力,首先应是运算(数)的能力和空间(形)的想象力。同时,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明显地表现为数学学科的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特殊性,所以要揭示每门学科能力的特殊表现。例如,科学学科(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的自然常识等)要涉及各种实验能力,思想政治课学科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
所有这一切能力,都体现了某一学科的特殊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结构的表层成分。至于具体的成分构成,有待各学科进一步的研究。

➤ 一切学科能力都要以概括能力为基础

思维或智力活动有许多特点,概括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而且表现在教学实践之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概括能力的表现,因为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每一种学科能力,都是以概括为基础,都是概括能力在其中的表现。
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语文方面的概括能力。

例如,别人在“指桑骂槐”,有人就听不出来,只能说其“听”的概括能力不强;

有人在说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到口吐白沫也说不到“点”子上,只能说其“说”的能力太差。

有人在阅读中不会分段找不出段落大意,归纳不出中心思想,只能说其“读”的概括能力不行;

有人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是写不出主题鲜明的文章来,主要是说明其“写”的概括能力尚待提高。所以学好语文,离不开概括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也是如此,掌握好诸如“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对数学能力最形象的说明。因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讲清楚基本概念,数学概念的掌握需要概括能力做基础,同时它又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和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是有机联系着的。数学概念的概括是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从“自然数”到“正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一直到“数”,这就体现着一个概括的过程,反映了从儿童到青年的思维能力、智力发展的水平。
所以我们强调数学能力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学能力就是数学概括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物理、化学、生物如此,地理、历史、政治也是这样。例如,思想政治课中每一个概念都是学生透过日常现象看本质,归纳类似“合并同类项”的结果。思想政治课重视对知识“举一反三”,没有概括,就谈不上“举一反三”,学生就不能运用思想政治课知识,也学不到思想政治课知识。
如果说概括是思维研究的重要指标,概括水平成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等级的指标;
如果说概括能力是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智力水平通过概括能力的提高而获得显现,那么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其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化而形成的。
抓住了概括能力,也就抓住了学科能力的基础与核心问题。因此,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其学科能力,乃至培养其智力与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 学科能力的结构,应有思维品质参与

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就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因此,一个学生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当然包含体现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思维品质。
如上所述,在一定意义上说,思维品质是智力与能力的表现形式。智力与能力的层次,离不开思维品质,集中地表现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个思维品质上。
思维品质的这些表现,可以确定每个个体某学科能力的等级和差异。所以在研究某学科能力的结构时,应考虑到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五个思维品质。

那如何用学科的语言来建构并表达学科能力中思维品质的表现?以中学生语文能力中的“说”为例:
敏捷性体现在:

(1)迅速根据说话需要和命题要求组织语言材料,表达出来。

(2)及时敏捷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语言干净利落,不带零碎。

(3)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灵活性体现在:

(1)善于生动形象地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概括性强。(2)善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多种方法(如取譬、引用、正反、比较、衬托等)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

(3)在谈话过程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善于随时变换方式、语气来适应听者的接受心理,增强说话的效果。

创造性体现在:

(1)自觉独立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面对面地谈话和讨论,能找出不止一个的答案或结论。

(3)表达的内容总含有新的因素、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4)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个性。

批判性体现在:

(1)旗帜鲜明,有批判精神,在谈话、辩论中服从真理,修正谬误。(2)辩证地分析问题,策略地表述观点,在谈话中发现对方不足,进行讨论、辩论。

(3)不断检查自己说的内容及思维过程,及时加以调整。

深刻性体现在:(1)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能抓住要点,一语破的。

(2)说话有较强的逻辑性,既全面而又有侧重,富于辩证法。

(3)说话前有周密思考,表达时能触及实质。

➤ 学生的学科能力要体现其自身的特点

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具体指每个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学科的特殊能力、智能成分和思维品质。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成分,它包括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擅长、偏好和特长。我并不同意对学生早早分科,中小学阶段应倡导全面发展。

尽管我对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观也有过质疑,但多元智力所强调的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等,倒是学生个体的学科能力的体现,提出多元智力观的优点正是强调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差异,强调的正是因材施教。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科能力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具体化,并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善于运用知识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各科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学科能力有助于学生主体对各学科的学习,并为顺利地进行学科学习提供符合知识运用和操作技能要求的程序、步骤、环节、策略和方法等。

学科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体现本学科特色。

2不同学科能力的不同智能成分

不同学科能力的建构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或认识的特殊性。
按大学学科科分类,学科可归为理科与文科。无论文理,学科教学中,学生最终要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

一般说来,理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要与抽象逻辑思维、与认知相联系;文科的学科能力,更多地与形象逻辑思维、与社会认知相联系。

➤ 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逻辑思维

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
抽象逻辑思维是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是通过假设进行的思维,使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实现课题的目的。
理科能力,特别是数学能力,主要与抽象逻辑思维相联系。例如,数学中对数的概念的扩充及定义的展开,从“自然数”到“正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一直到“数”,这就体现着一个概念逻辑的抽象概括过程,反映了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智能发展的水平。

形象逻辑思维是以形象或表象作为思维的重要材料,借助鲜明、生动的语言作为物质外壳,在认知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一方面是鲜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有着高度的概括性,能够使人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事物外在特征的生动具体、富有感性的表现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文科能力,特别是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学科能力,主要与形象逻辑思维相联系。因为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主要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文学、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想象力的发展。
每一种学科能力除了更多地与某种思维相联系,体现其学科能力的特殊需求之外,还要包含其他思维的成分。例如,数学能力是典型的理科能力,可是它却包含空间想象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典型的文科能力但是它既离不开形象逻辑思维,也离不开抽象逻辑思维。

➤ 认知与社会认知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我们平常所讲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社会认知或物理认知。与其相对的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或社会环境,其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情感在一个人的社会认知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接受、沟通和加工信息)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特点,对社会认知的内容、结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科能力总是更多地与认知或物理认知联系在一起,与智力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文科能力则更多地与社会认知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例如,从社会认知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分辨是非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观点采择(或分析各种观点与问题)的能力三个部分。

第二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的能力结构。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能力,尽管不像理科能力那样,与智力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但它与智力活动的水平还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与思维活动更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将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结构理解为:以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概括为基础,把分辨是非能力、参加社会实践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组成 15 个交结点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第三层次,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深层结构。社会认知的特点强调情感,强调非智力因素。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思想政治的学科能力,有一个深层的结构成分,这就是信念的因素。所谓信念,是一个人对某一理论准则、思想见解坚信不疑的看法。信念不仅要以主体向往和追求完善的标准作为认识的前提,而且伴有较强烈的情感体验,它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

学科能力如何有效培养?

前面我们主要从理科能力和文科能力两个大类介绍了学科能力的结构特点与智力成分,数学能力和语文能力则分别是两类学科能力的典型代表。下面我就这两个学科为例来说明学科能力的具体培养策略。

1数学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中小学生“数”和“形”的能力,数学能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数学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提倡中小学应以数学概括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 加强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

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水平,可按六项指标来确定:

一是对直观的依赖程度;

二是对数的实际意义的认知;

三是对各类数的顺序和大小的理解;

四是数的分解组合的能力和归类能力;

五是对数学概念的展开,能用自己的语言下定义,且不断揭示概念的实质;

六是数扩充程度。

以上六项是学生对数概念的掌握及其概括能力大小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几条措施:
第一,明确概括的主导思路,引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
所谓“猜想”,实质上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作用于知识的尝试掌握。强化“发现猜想”,首先要分析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明确概括过程的主导思路。然后,围绕这条思路,确定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猜想发现的方案。
第二,在把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中强化“发现猜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概括问题之间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最易暴露,也最容易对学生形成适应的刺激。
第三,通过变式、反思、系统化,积极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进行。
第四,大力培养形式抽象、根据假定进行概括的能力。

➤  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四个品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加一个批判性,即数学思维的全部五个品质。
第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敏捷性。
研究发现,数学尖子的普遍特点就是在运算时思维过程敏捷、反应快、演算速度快。相反地,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运算的时间往往是一般学生的两三倍。常见的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的办法有两个:
一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有速度的要求;二是要使学生掌握提高速度的办法。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灵活性。
适宜数学教学实际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培养和提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其中要注意,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要从不同层次、形态和不同交结点揭示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从多方位把知识系统化;
在解题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认识层次、观察角度、知识背景和问题特点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此外,还要多方面地分析特点,抓住问题的特殊性,探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深刻性。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的智力品质深刻性,即要求以逻辑性为基础。
数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就是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智力品质深刻性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深刻性,除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之外,应该在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上下功夫。

第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独创性。
数学作业的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解题中独立地起步,比解题本身显得更重要,平时解题有困难的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独立地思考解题的第一个步骤。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新颖而独特地解题和编题。编题,即要在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的理解,自己编制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自己进行解、证,自己概括、总结、评价,以促进思维结构对所学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第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
数学学习中的批判性,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索、变式的反省,这种自我监控的品质,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批判性往往是在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重点却在于学习过程中对思维活动的检查和调节。

2

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小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其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任务,应显示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为了使这种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我们提倡“五结合”。
➤ 文与道的结合
语文教育有较强的思想性,不仅讲“文”,而且要重“道”,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既定的内容通过语文教学各环节,力图使学生在掌握“文”一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的启迪或形成的一定的品德——“道”。
➤ 语与文的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文”轻“语”的倾向。我们不同意语言与文学分开,既反对单讲语言又反对出现相反倾向,即重“语”轻“文”。语言既是文学的基础,又是文学的成分,二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两者脱节或重一轻一,势必顾此失彼,不能真正学好语文。

➤ 听说读写的结合
听说读写是四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四者缺一不可。这四者结合组成的是语文能力的整体,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
➤ 智育与美育的结合
理解和欣赏美,特别是艺术作品中的美,这既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把重视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体措施有:
在语文教学中揭示美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听说教学中,师生共同制作配乐朗诵录音,不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组织语文课外和校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自然美。

➤ 抽象逻辑思维与形象逻辑思维的结合
语文教学本身体现抽象和形象两种逻辑思维的统一。如果仅仅注重一个方面,必然不利于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智力发展。

  • 阅读(5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