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随感
当前新课改环境下语文教学所强调的几个关键词,例如“多学科融合”、“情境教学”等,所呈现出的内在趋势最终其实都可以落脚到“实用”二字上,即让过往传统的阳春白雪型的语文教学,渐渐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在这种趋势下,以往语文教学中被仅被视作为应试而学的“实用性文本阅读”,也渐渐为人所重视,并不断提升其在教学中的权重。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个全新的命名本身就是新课改的一次突破,它取代了传统文章学的范畴,将“实用文”、“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文体统称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目的是直接与“审美性阅读”区分,意在突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工具属性”。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局限的,割裂的文本教学的思维,站在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角度上去看待整个实用性文本这一大类,始终抓住“工具属性”这一支点去突破,将教学目的紧扣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应世”、“应需”要求上,牢记你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篇实用性文本阅读,教会学生某样交流、表达的技巧,这样就不会出现教学思路跑偏的大忌。
想要教学不跑偏,首先教学思路要理清。理清教学思路之后,我们就应该钻研得更细致一点,例如去细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目标定位。在《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它是这样梳理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满足生活需要。
1.获取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往所熟悉的环节:整体感知、梳理脉络、精读课文等等都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去设计的。我认为读懂课文是学习写作手法和提升语文能力的前提,因此我不太认可在教学中将这两个环节杂糅在一起。以徐洁老师的《蟋蟀的住宅》为例,从第二部分的“整体感知”,到第三部分的活动一“选图纸”、活动二“标结构”,都是在学习文本,获取文章信息。这部分教学活动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是能顺利进行之后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一定是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循序渐进,绝没有颠倒的道理。当然,同一目的下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的设计,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这也是教学目的是异曲同工,课堂效果却高低有别的原因所在了。
2.传递信息。
举个例子,如果说获取信息是为了给孩子一根木头,那传递信息的教学过程就是为了教会孩子把木头制作成武器,让他可以独自出门捕猎。“获取信息”是输入和内化信息,传递信息则是输出和外化信息。具体呈现形式我认为有“情景模拟”、“随堂练笔”等。还是以《蟋蟀的住宅》为例,第三部分活动三“夸特点”就是一个教会孩子传递信息的过程。课堂前半部分所获取的信息,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此刻手里有充足的原材料制作成兵,从输入信息到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能力,就是“实用”的火炬。
3.满足生活需要
这个环节同样可以用一个词来替代,那就是“迁移”。在过往的教学中,我们也讲迁移,但只是功利地从课文文章迁移到考试阅读上罢了。“实用型阅读和交流”的核心要义是“实用”,包含课内与课外一切需要用到“获取信息”、“表达信息”能力的情境。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以及适当的“交流反馈”。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一篇课文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堂。《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中,有一项课后作业就是“观察实践作业”,它的设计就是为了将课堂的教学辐射至课外,在真实的锻炼中提升学生的能力,落脚于“实用”二字上。
一堂好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把握住该文本的教学目的,然后再考虑精彩的教学活动。而想要不跑偏,就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改及相关解析,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