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谢凤燕疫情期间聆听周海宏教授《学校音乐欣赏课新思路》线上讲座有感 2022-05-22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不要让学生丢了欣赏音乐的“本能”

今天听了周海宏教授题为《学校音乐欣赏课新思路》(上)的讲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周教授的“音乐何需懂!”观点,着实让我震撼。但又不得不佩服,确实是这个理啊。瞧那几段婴儿的视频,哪个孩子不是本能地喜欢听音乐?再回想我们生活中,喜欢某段音乐,喜欢某首歌曲,有多少人是在深思熟虑,找到原因后才喜欢的?不都是先直接跟着内心感受走的?所以周教授说:“感性先行,理性跟进,强化感性。”我认为,这个过程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我们平时自己欣赏音乐,也确实是这样的步骤,先充分聆听、自由感受,在对作品产生兴趣后,才有进一步的探究,才会去了解它的背景、它的曲式结构、它的更多信息。我记得学生时代,一次在好友家,作业结束,她播放了一首乐曲,我一听便喜欢上了。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是《神秘园之歌》,后来,我对“神秘园”的喜欢到了非常痴迷的地步,我当时买了四张他们的专辑:干家务的时候听,走路的时候听,学习疲惫了听,甚至每晚都是听着这个音乐入睡。当时,我并不了解它的相关信息,就觉得好听,百听不厌。直到工作后,为了把这个音乐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在烦闷或者疲惫时用《神秘园》来调节心情,我才百度了它更多的信息。

然而,在我们给学生上课时,却不是这样的。听过包括我本人上欣赏课,有多少时候我们是侃侃而谈,滔天不绝?把学生牵着鼻子走,深怕他们走偏走叉了。周教授说:“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去强加给学生?同一个作品,大家的理解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前阵子在一次线上培训时,我们曾观摩过一个课例《剪彩波尔卡》,执教老师执拗地赋予了作品很多附加定义:这段音乐是火车进山洞了,进了多少次;这里是火车拐弯了;这里是火车爬坡了……当时,我就想,拜托您不要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解说了,他们都没法安安静静听音乐,你的不是他们的,你的解释,你的感受不属于他们!这也让我想起学生时代的有一次经历。有一次,上面请来了一位日本的小提琴演奏家,就在我们学校演播厅演出。我们作为本校音乐班学生,正好能沾光学习。当时演播厅座无虚席,我们新生旁听,只能站在过道里。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欣赏音乐。不过,有好多听众并不是冲着音乐来的,特别是我们后面角落里,窃窃私语的声音此起彼伏,严重干扰了我聆听。这让我很郁闷。于是,我闭上眼睛,尽量忽略眼前的这些不和谐,专注于聆听音乐。演出结束,我还沉浸在音乐带来的自由想象中,一句“快看,那个人站着都能睡着!”打断了我,我慢慢睁开眼,看着自以为是的“前辈”,心里愤愤地想着:是你根本不会听音乐!我和刚才音乐家演奏的音乐链接上了,它给我带来了自由的想象,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你,虽然坐着舒适的座椅,但明显,你没有真正地听到音乐!至少,只有专注、静心聆听,才有可能走进音乐,否则,你只能流于表面形式,是“进不去”的。而我们上课时善意的解说,特别是在学生聆听音乐前和聆听音乐时的解说,其实就是一种“干扰”,阻止了孩子进入到音乐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是情绪(感)的艺术。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在我们的欣赏教学中,千万不要剥夺学生地权利,让他们丢了欣赏音乐的本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