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执教《黄河大合唱》的实践与思考
蒋一禾
(江苏江阴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214431)
【摘 要】《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曲目,但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结合教学经历,笔者尝试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通过“谱好前奏曲、唱好进行曲、奏好片尾曲”,让学生置身于再现的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的悲壮,聆听时代的回响,使这一精神乐章在新时代焕发出本应有的光芒。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探究性学习;前奏曲;进行曲;回响曲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1]由于其“主动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特征,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的背景推动下,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火如荼的探究之中,“探究目标偏离、探究主体缺失、探究内容失真、探究过程中断”等诸多现象却时有发生。为行文方便,本文以自己执教的《黄河大合唱》经历为例,就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开展作一叙说,以求教于方家。
一、以问题之刃谱好“感受历史与现实交响”的前奏曲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它承载着探究性学习内容,又服务于探究性教学主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是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实践证明,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便难以为继。
问题缘起。诞生于抗战相持阶段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音乐文化的结晶,其中的《保卫黄河》等还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教材的必学曲目,它以激昂澎湃和气势恢宏的旋律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然而,在配合学校组织开展的一次革命歌曲演唱比赛中,笔者为一个班级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为数不多的同学认为作品很好,其他大部分都认为一般化,甚至有几位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这样的歌曲,原因是:声音太闹。课后,笔者借用班会课,希望通过辩论来统一思想,结果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用音乐铭记历史、用经典致敬和平”。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很长一段时间,笔者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的出现?如何让这一精神乐章在新时代焕发出本应有的光芒?
路径探微。本着从问题着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去解决问题的宗旨,笔者将初二八个班级分成48个小组,从音乐本身、历史事实和现实意义三个维度,设计了24个不同问题(如下表),要求每个组长根据组员的兴趣、特长和条件,领回本组所要自主探究的一个问题。(为便于比较,其中有两个小组的问题相同)
探究主题 |
探究内容 |
探究方式 |
学科维度 |
1.你喜欢《黄河大合唱》的哪一乐章,为什么? 2.从演唱形式看,既有独唱、重唱,也有轮唱、合唱,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
撰写音乐评论短文; 自编音乐节目; 制作多媒体课件…… |
历史维度 |
1.这首歌产生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2.打仗了,为什么还要唱歌?…… |
老兵专访;观看抗战时期的电影,撰写影评;收集图片…… |
现实维度 |
1.和平年代,唱《黄河大合唱》有何意义? 2.假如日本再与我们发生战争,你将用什么来报效祖国?…… |
关注时事新闻;调查家乡的变化;感悟祖国的强大,坚定文化自信…… |
由于这些问题将《黄河大合唱》本身的特点、诞生的背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把铭记历史、立足当下与展望未来结合起来,“燃”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一个月后,几乎每个小组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共收到对《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的音乐评论短文8篇,自编的音乐节目12个,多媒体课件36份,各类照片和图片4319幅,反思的文字有23000字左右。一首首歌曲、一句句话语、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字、一行行文字,不仅再现了悲壮的历史,也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
二、以合作之态唱好“感受历史与现实交响”的进行曲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自主,更需要合作。在合作探究环节,通过各小组展示本组具有代表性的自主探究成果,交流自己的看法,倾听他组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群体的积极功能的发挥达到特定任务的目的。
在展示后合作。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之后,各组分批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小组播放了自制的音视频或影像资料;有的小组演唱了集体创作的歌曲《再唱黄河大合唱》;有的小组排练了三声部合唱《保卫黄河》;有的小组罗列了《黄河大合唱》的各种表演形式和所使用的乐器;有的小组针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了《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现实意义;还有小组通过对身边老兵的专访写了一篇回忆录等。
展示结束之后,组织学生相互评议,并在评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评议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而是要求学生要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的思路有针对性、实效性地解决问题。当然,在评议的过程中,老师不是旁观者,要相机予以点拨与指导。如在欣赏一个小组合唱《保卫黄河》之后,笔者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四个“保卫”力度上是否应该有变化?为什么要体现这一变化?各组讨论后一致认为:通过休止符的运用,使后面的三个“保卫”处于弱拍的位置,从而使保卫的对象形成了一种递进关系,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不仅让枯燥的音乐符号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而且使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抵抗到底的壮烈情景跃然纸上。
在辩论中升华。“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针对前期教学中出现的不喜欢这首乐曲的现象,笔者在该班又组织了一次“流行歌曲好还是革命歌曲好”辩论。辩论结束后,笔者神色庄重地告诉学生: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暴行,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奋起反击。音乐工作者也不例外,他们勇敢地为抗日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尽管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国内外敌对势力扰我侵我之心仍然不死,我们在唱着流行歌曲、享受和平安宁生活的同时,也一定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听到这里,那些曾明确表示不喜欢《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同学惭愧地低下了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再一次指导学生复习歌曲《保卫黄河》,在齐唱部分,学生满怀激情,到轮唱部分时,学生更是情绪高涨,不仅引吭高歌,而且还拍打着课桌稳定速度,抒发感情;当欣赏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视频时,壮阔的历史场景使在场所有的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场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之中。
三、以育人之心奏好“感受历史与现实交响”的片尾曲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人成人是它最终目标。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多次的循环反复才能实现。我们既不能把某一次的教育效果估计过高,更不能将某一次活动的成功当成目标的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发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此,在《黄河大合唱》探究性学习后期教学上,我做了如下拓展和延伸。
向外部拓展。印度先哲泰戈尔曾指出,“教育应当在学生及其社会、自然环境之间造成一种和谐的联系。”因而,仅靠每周的两节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思考和拓宽《黄河大合唱》教学的时空。在时间上,在学校德育处的支持下,我们把每年的12月定为革命经典歌曲欣赏月,课间利用学校广播站反复播放《黄河大合唱》的不同乐章。协调语文教研组和电教组,利用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给全校师生播放抗战电影,有《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和《小兵张嘎》等,同时推荐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自行观看《南京南京》以及《辛德勒的名单》等二战时期的优秀影片,并撰写影评上交;在空间上,在学校橱窗和音乐教室以及教室外的走廊里张贴《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简谱和论文随笔展,在全校营造一个探究“黄河”的浓郁氛围。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江阴市革命博物馆、江阴市烈士陵园、黄山炮台遗址等。“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气”。学生在近距离地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中,被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精神所感染和震撼。
向内部延伸。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黄河大合唱》所弥漫的抗战文化仍熠熠生辉,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脉,历久弥新,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音乐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目标上坚定“自觉”:自觉挖掘《黄河大合唱》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融互鉴中,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实现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价值;在教学方式上坚守“自主”:不以教学生唱会《黄河大合唱》的所有乐章为目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聆听、自主探究和自我感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在教学效果上坚持“自省”: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置,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对《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元素再实践、再组合、再运用,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螺旋式发展。
音乐创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最崇高的表达。80年前,《黄河大合唱》以丰富的艺术形象,以雄健磅礴的气势,成为激励民族觉悟、民族奋起的精神乐章,将时代的最强音奏响。80年后,我们如何将这一恢弘的篇章演绎成激发学生成长的心理场,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探究性教学,我们依然在路上!
【作者简介】
蒋一禾(1966---),男,安徽省巢县人,江苏省音乐特级教师,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至今为止,已近30余篇文章见诸于《全球教育瞭望》《求实》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黄山路199号(214431),联系电话:(0)13621525895;E-mail :[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1]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2] 新华社.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