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14:读《中国人的心灵》有感 2022-04-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其他 资源类别:读书笔记 资源年级:六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读《中国人的心灵》有感

 

冷凌元

 

常常会想,是什么样机缘让那些印刻着岁月的文字被我读到了,是什么样的文字被选择留了下来?《中国人的心灵》这本书,似乎回答了我的疑惑。

首先,大浪淘沙,参与选择的人应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士大夫阶层,另一类是文化层次不高的老百姓。鲍鹏山先生认为,“从文学生态上讲,诗词散文是士大夫自产自销的”,“要读懂并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必须进行一种士大夫的人格修炼和专业训练的”,“只有先行有了士大夫那种心态、情怀、观察世界的方式,才能有去欣赏他们的诗歌”,所以,《诗经》《离骚》在那么遥远的岁月中,一次又次被选中了,尽管像我等这样的庸人,很多句子读来只是懵懂,甚至是诘屈聱牙,但是有无数文人墨客却陶醉其中,代代相传。

然而,普通老百姓并不完全不读诗歌散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诗歌是生活的伴侣,甚至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关关雎鸠”,“青青子衿”是炎黄子孙之间不言而喻的情感密码南山菊”“对月酒”勾连着祖祖辈辈的喜怒哀愁。

与此同时,从鲍鹏山先生的梳理中可以看到,说诗歌是日常,应该是元以前的中国人的日常在元代既已没有了士大夫”,当然没有了相同的生活与相同的追求便没了相同的感觉”,“诗词散文,一片荒芜”。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能被荒芜,那些自带光环的文学天才不可能被埋没。于是关汉卿带着他的杀伐心诉说着民间的怒气冲天;罗贯中用他的妙笔表达了民间朴素的道德观;施耐庵用他的才华一解胸中积郁,冯梦龙用他的婆婆心记录着一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与灵魂……而这一切,都被后人看见了。

所以,是人,也是时代在选择,终究有一些文字被流传了下来。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文字最自由的时代了吧,每个人都可以用笔、用键盘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又有多少文字会被我们的后人看到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能写的只有自己能“看到”的世界,那么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问问:我们所敲打的这些文字是为了什么?为倾诉而书写,为了迎合而熬夜,还是为了谋个生活而拼凑呢?

前两天看到某大咖举报另一大咖造假的新闻,如果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也不说人话,那么老百姓又怎么会吐真言?这个不会不是不愿意,而是写不出,士大夫给出的模板,小老百姓怎么能不照搬?

文字太多了,铺天盖地,真的少一些虚华才好。不过,也不必苦恼,时间自有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