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课程建设 2017-10-11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晓 所在单位:江阴市长泾中学 执教时间:2017-05-17 执教地点:长泾中学 执教内容:必修三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参加对象:25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预习单)

                                                    长泾中学地理组

学习目标:

1、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松嫩平原比较

3、分析同一个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长泾古镇的发展为例

预学单:

知识点一:什么是区域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单位,它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           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           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           等也存在差异。

活动单:

知识点二: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    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      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气候区

            气候区

土地条件

     土为主,②耕地多为     ;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      

    土分布广泛;②耕地多为      ;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耕作业

       耕作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     ,还有油菜

      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     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      

一年       

其他

水产业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工业

我国重要的     工业基地

我国的           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知识点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巩固单: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2、开发的条件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同一个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活动五:分析同一个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优越的地理环境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 :                                                     

 

工业布局的调整:                                                        

 

生态建设 :                                                         

 

 

 

 

 

 

 

 

 

 

 

 

 

 

 

 

 

 

 

 

 

 

 

资料

舜城八景

相传帝舜曾在文林、长泾居住过,居所称舜城,长泾在东叫东舜城,文林在西叫西舜城。舜城之说,激发了骚人墨客的诗情,因有了舜城八景之说,并载之于乾隆《江阴县志》。沧海桑田,舜城的八景,经历代不断完善,更苍山不老,景色迷人。

1)梁堰松楸

梁武堰,在长泾镇长南村四房桥西,筑于南朝的梁代以利于灌溉的水利设施,今天只剩下了遗址。余睦诗云梁武堰:“寒云压地翠云屯”。古松、古楸,白鹤在堰中栖息,一片暝色苍茫。

2)西墩樵唱

西墩,今称盘石山。山东南有盘石庵,山西麓有朱氏祠堂,山西北有朱唯吉墓。这里有夏季开满红莲的池塘,有怪石、苍松,人称西舜桃花源。明代邵承诗写樵夫夕阳西下时,踏歌而归,歌声唱红了西天的晚霞。

3)斗山飞翠

文林南有斗山。斗山上有七个墩,邵承诗“形如七星七分列”, 范庄是一幅风景画:“郁葱佳树高参天”,“东风二月乱莺啼”,还有老屋、小桥、流水、小舟。

4)黄墅晴霞

文林茂墅,因黄姓聚居,又称黄墅。黄墅村东是一片茫茫白荡,在大好晴天,落霞孤鹜,渔舟三、五,橹声依呀。长泾镇东也有黄墅,是明代郧阳巡抚夏从寿的第宅。梧塍徐尚德,在长寿乡间也建有取名叫黄墅的别墅。

5)舜城旌表

南朝梁武帝萧衍,寻访到了舜城遗址,给予了表彰,立碑坊,赐匾额。因而取名斗山。斗山如平地涌出的青芙蓉,湿润的绿色,似在江,长江口的江潮潮涨时要涌入内河,特别是涨大潮时,江水经北国,要涌到长泾。潮水朝生暮落,涨潮时,如巨风西来,河水卷起雪千堆。

6)东里书声

东里是景泰五年(1454)进士杜宥的故居。东里又称东庄,今名杜巷。邵承诗中有“讲诵不辍声琅琅”句。杜宥的读书声读出了他的令人钦羡的人生,也读出了一道声情并茂的风景。

7)申浦来潮

8)范庄烟树

 

资料

古镇变迁

长泾,一座江南古镇,文脉流长。历经从里至乡到镇的千年沧桑。

长泾成市,自宋开始。据邑志记载,在宋时,长泾称东舜城(因舜曾居此),长泾已有南北二市。南市在今陈店桥、四房桥。因桥在陈姓店铺前,故名陈店桥,后因店辅众多,又称盛店桥。北市在今汤村桥。南北二市相距数里,中间便是长泾里,简称泾里。因东有东泾河,西有西泾河,中有并市河,故名三泾里。那时3泾浅狭,不通舟楫。到元至治年间(13211323),才开始有民在泾水边构筑茅舍定居。当时有江西士人姓姜的,为避兵祸,举家东迁,定居于文林镇东北,即今河塘姜家庄,屯田垦荒以自给。无奈地势高亢,水无所蓄,地瘠难熟。毅然赴京师,陈情恳请朝廷为泾里百姓蓄水屯田,以利农桑。当时,明朝初定,朝庭亟需百姓拓荒垦田,发展生产。就准其所陈,命有关地方官,征集民夫,在泾里连斩三坝:大坝、西泾坝和七房坝。从此百姓可蓄水耕种,泾里才渐见开发。且因当时处地偏僻,可避战乱兵祸,四方百姓,络绎来此结茅定居,渐成村落。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世居习礼的夏氏7世孙希明,来泾里定居。他是一个倜傥尚义,勇敢有为之人。他既至泾里,见四境荒芜,人口稀少,于是“作室居、造器用,集众开市”。又因见河泾狭窄,不利舟楫往来,慨然道“何不凿成深渠,以通往来行旅”。于是捐资疏凿东泾河至七房坝河道,三泾始成一水,东西各与大河相通。同时又建石环大桥横跨泾水两岸,名为“兴顺”桥(即中桥),以通南北。从此,两岸依水,逐渐成市。后有夏希明之嗣子夏良惠,名顺,号易轩,极其聪明能干,喜欢结交朋友,家境富裕,远近闻名。曾经给朝庭捐献粮食千余担以拯救灾民,又捐献千金以助边关军需之用。朝庭即赐给三品官服,为镇江卫指挥之职。他在泾里自西泾河起,向东建造房舍,连绵数里,直达凤凰浜,聚族而居。并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在兴顺桥东百余步,建一木桥,名为兴福桥(市民称为东木桥),更方便了交通往来。木桥废后,由其后人夏恂甫重建,并在桥上悬匾,名为“良惠世居”。后来里人又先后在泾水上建了2座桥,市西为兴寿桥(即虹桥),市东为兴隆桥(又名青龙桥)。至此,市镇已成,时称东顺乡。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中丞袁一骥见民房都为茅屋,就捐资全部换成瓦房。自此以后,“规模大定,民益庶繁。俨成江邑东南一大市镇。”至清康熙二年(1663),全县清丈地域,分为36镇,长泾镇之名,始立于36镇之内,从此,泾里始称长泾镇。古镇形势,南通无锡,北抵华墅,东接顾山,西界祝塘,周围40余里,河流曲绕,土地平旷肥沃。镇北百数10步有高岗横卧,承接砂山龙脉,为一镇之屏障。岗东百余步有水坝谓渎圩,周围20亩,为一镇之天仓。西里许有千松庵、万松庵,林木茂密数10亩,是古镇形势

南通无锡,北抵华墅,东接顾山,西界祝塘,周围40余里,河流曲绕,土地平旷肥沃。镇北百数10步有高岗横卧,承接砂山龙脉,为一镇之屏障。岗东百余步有水坝谓渎圩,周围20亩,为一镇之天仓。西里许有千松庵、万松庵,林木茂密数10亩,是为镇西北之屏障,市东里许有关帝行宫,乔木参天,镇压东境。市跨长河,分别依水而成南北两街,街有4弄:北有曹家弄、杨树弄,南有墙东弄、南街弄。街为龙身,弄为龙足,东巷门外跨街,有2井当是龙眼:首东尾西,有腾云欲飞之势。

 

“陈大同”余韵

 “陈大同是任墩陈氏君平公在长泾河南西街开设的米行和木行的商号名称,陈大同意在陈氏愿以天下为公,和客商求大同,存小异。

陈君平原是华士陈家坝人,陈氏一族是江阴望族。君平公之祖父是陈氏16世大魅公,为国学生,诰授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大魅公好积阴德,尊师重教,建宗祠、修谱牒、设学堂、育邑人。且以勤劳创业,运货获利,在陈家坝造房屋36间,砂石驳岸,金山石驳码头,舟楫停靠有序。是为陈家坝创始人。

18世君平公,光绪元年(1875)生,婚后营坝内碾坊。在其祖父影响下,君平公经营有道,相安无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宣统三年(1911),滂沱大雨连续5日,坝内遭受灭顶之灾。待洪水退尽,所储稻谷尽数霉烂。而君平公灾后重新振作,向姻弟吕维扬借得稻谷5百担,迁至长泾,在河南西街(虹桥南桥堍)屋开设陈大同米行。凭其守信言和,广交有识之士,扩大经营行业,又开设陈大同木行。3年后,经销大米进入沪地,以优质大米供应各大米商,盈利与日俱增。君平公向以诚信为本。一次运米途中,偶遇湖匪,大米被抢一空。而君平公又购优质米以赔偿客户。陈大同之信誉名振四方。

长泾桑蚕养殖与丝绸工业

 

古镇长泾有其悠久的蚕丝历史。明代时长泾就有大批的手工棉纺织户,清宣统二年开设了“同慎”茧行,明国十一年宋楚材、宋楚英兄弟创办的“大福蚕种场”,更是历史留给后人最好的见证。

大福蚕种场(现国营江阴市蚕种场),是由原长泾镇民族资本家宋楚材(1886~1968)于国民十七年(1928)创办的,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蚕桑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长泾地区,种桑养蚕历来是过去农户主要的养殖副业之一,也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年),长泾镇开设了第一家收购鲜茧的同慎茧行,有烘灶20门。至民国五年(1916年),又在河北街东街梢增设公益茧行,有烘灶32门,已是初具规模。当时,本镇及周边地区蚕农所饲之蚕,都是自育的土蚕种,质次量低,蚕农收益不高。广大蚕农迫切希望有优质高产的杂交蚕种来更新换代。民国十七年(1928年),宋楚材联合友人袁瑞甫、华孟英等集资法币38500元,
  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南街东首野坟冈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104间,建筑总面积3559平方米。聘苏州浒墅关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招收职工181人,年产优质杂交蚕种50000多张,以帆船牌注册商标,产品远销浙、苏、沪和新疆等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扩建了原种生产部。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

 

随着工商业发展和乡村城镇化,再加上耕地的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规模逐渐缩小,现在“陈大同”米行,大福蚕种场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美好的回忆。

 

 

 

 

 

  • 阅读(66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