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在初中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尤亚涛 2022-04-11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内容摘要:陶行知教育认为新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承优秀的文化。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遗产,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初中音乐教育应该注重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将音乐文化的意义贯穿整个课堂,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民族音乐文化。陶行知先生指出,新教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教师需要尝试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民族音乐、关注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让中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关键词:陶行知  新教育 民族音乐

 

陶行知认为,新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承优秀的文化。而在教育改革下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要求,音乐课堂中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应我国新课程教育方针中的美育,初中音乐教学应以音乐为载体,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艺术审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增强民族意识、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理解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一、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非常认同蔡元培“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音乐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生活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操以及创造性人格的艺术教育。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中,各民族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传递音乐美的同时,更不能忘记“美育”的根本要求,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有目的地培养人,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当代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我国与各国之间地交流也更加地密切频繁。随着国门大开,各国文化也正快速涌入国门。目前中学生聆听的主流音乐多为日韩音乐、欧美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这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民族音乐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音乐学科人文性的体现,能够直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不只是技能的培养,更是知识的积累,情感的提升。现代中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大多是不熟悉的,即使听过,也是从网络媒体中一带而过。根本不会去思考民族音乐背后的价值,去欣赏民族文化的精彩。作为音乐教师,本着立德树人的根本、本着新课程改革中的“美育”方针,应当挖掘民族音乐背后的含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缩影,初中生正是培养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音乐素养的关键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喜爱,倡导中学生争做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二、新教育标准引导下的教学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衡量新教育的标准有三个。一是“自新”,依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二是“常新”,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每天要做,日日要做;三是“全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要新。这三点教育的标准,正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改良教学中要做的。

想要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定好教学目标,从初中生的基本学情入手,设计科学的、合理的、有趣味性能和社会实际有关联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应以生为主,调动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2.1以生为主,创设情境

对于民族音乐来说,欣赏感受与实践创造是最重要的。在少数民族中,教师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江苏省第九届中学音乐优课中,聆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作品,其中民族音乐居多。在《达勃河随想曲》中,万云云老师邀请学生穿上白马藏族的服装,围圈而坐。在视频“火把节”介绍了课题背景——四川西北河畔白马藏族的歌舞管弦乐,学生通过律动体验兄弟民族载歌载舞的场景,聆听了解了白马藏族的介绍,激发民族音乐文化的探知欲望,奠定了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

而江苏常州的虞樱老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给予了学生美的欣赏感受。在古琴曲《流水》的欣赏中,虞老师身着一袭白衣,亲自弹奏古琴《流水》,创设了“空山流水,云遮雾隐”的意境美。曲终,学生仍沉浸在乐曲之中。教学初始,教师以优美的姿态、优美的情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学生的效率高、状态好。

以上两位老师都以生为主,创造了贴近课题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极大程度地调动了课堂气氛,为课堂教学奠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将“培养创造”视为教育教学的高目标,其创造思想是培养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音乐教育是“美育”教学,表现与创造是新课程表里课程内容的重要领域。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实践表现与他人更好地沟通、融洽音乐情感,而创造是发展学生音乐性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两项内容都以乐趣为过程来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生活、发展音乐生活。

江苏省第九届优课展示课《赶圩归来阿哩哩》中,南京市选手魏星老师在同学们了解了彝族民俗风情后,邀请学生们一起围绕篝火踏歌起舞。学生在“舞”的过程中加强了旋律线条的记忆,也体会到踏歌明快、刚劲的音乐风格。课程的最后,学生换上彝族服装,自己分组设计动作,分享展示了各自的踏歌改编展示。紧接着,魏老师也分享了《赶圩归来阿哩哩》不同唱法的融合创新以及爵士版本的改编创新。在课堂的结语处,引导学生尝试思考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意义,升华了整个课堂的情感。

盐城市仓丽老师演唱的《江山无限》京味儿浓、气韵足,引人注目。在教师的示范下教师提出疑问,怎样能唱得有京味儿。学生探讨后得知要加入戏曲的运腔、韵味,学生认识并体验到“摇声”“润腔”“归韵收音”这样的京腔专业词。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了解国粹经典,掌握京歌演唱的精髓,课堂气氛浓郁,民族音乐文化得到了发展。

 

2.3结合社会,引导学生情感发展

传承优秀文化是陶先生多次提到的新教育要求,而《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美育”教学,目的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学生对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音乐教师应当利用好民族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建立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精神的热爱,增进学生对多民族音乐的接受,对多民族文化、多民族社会的尊重与理解。

江苏版音乐教材中,九年级第三单元“西部放歌”是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单元。这一单元中讲述了西北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人民对于祖国的感激与骄傲以及对自己家乡能够快速发展进入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一单元可以想同学们尽情展示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感受西北人民的淳朴与热情,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信仰,理解并能热爱多民族文化。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教师可以将“扶贫”“铁路建设”等内容穿插在欣赏内容里。向同学们讲述不仅是过去,放眼到现在,祖国依旧在为民生考虑,党的宗旨仍然是为人民服务。音乐教师需要将深刻的情感剖析分享给学生,结合当下,着重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民族音乐文化在校园中的发展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创造力是教育的宗旨。教育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将创造教育贯穿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

3.1注重发展当地音乐文化特色

民族音乐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当紧抓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江阴教师培训每年都会召开一年一度的“全民锡剧培训”,在锡剧培训的学习中,面对专业锡剧老师的知识授予,音乐教师们不仅能自身增长技能,也能更准确地、更专业地进行文化教学的传递。教师需结合教材或在社团活动中向学生分享锡剧,邀请同学们学唱锡剧。江阴具有“二胡之乡”的美称,江阴市的小学一直以来都有二胡社团,2021年5月13日,由2500名二胡班的学生在海澜飞马水城展示了一场隆重的音乐盛典,传承宣扬了家乡的文化瑰宝。

 

3.2艺术活动的组织

不仅是学校的社团课、本地开发课程,音乐教师以及学校也应该定期举办丰富的艺术节活动,鼓励有才艺的孩子大胆展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趣味,让学生在比赛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以及学校应当对于传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孩子表示极大的赞扬,倡导更多的孩子发现民族美、展示民族美。

  

3.3思考性教学

新教育要“常新”,教育的探索与改革需要每天去思考,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教育是“全新”的,不再是表面的样式新、流程新,更多的是结合实事去引导学生自发性思考,让学生对于事物有新的发展认识。

初中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较强,初中也正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意识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一定要时时刻刻进行渗透性教学 、多元化教学,牢记“美育”教学 方针。在民族音乐的教授过程,教师要筛选出具有鲜明的、丰富的、极具感染力的、美的民族文化的音乐 ,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进行引导式学习。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它可以是历史、地理、时事政治、文学等众多学科的整合。在学习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单元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内容的整理与梳理。

 

四、小结

乐音传情,音乐是思想与情感最好的载体,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我们应将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教师需将借助音乐教育这个平台,引导中学生关注并热爱民族音乐,倡导学生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教师在关注新课改的同时,也应该借助名人的新潮思想去进行新课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紧贴教育教学,是教师研读新课改、新教学最浅显易懂的辅助教学理论。陶行知认为新教育的功能之一是成就教师。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感受到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教学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在创新好的教学设计的同时,也正是对教师自己美好情操的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峪竹.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思.【J】试题与研究.2021(10).

2】 王永亮 .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文学创新比较研究.2021(06).  

       【3】 板俊荣.陶行知音乐教育活动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阅读(8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