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022-04-10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刘小莉 所在单位: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1-09-20 执教地点:华士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伯牙鼓琴》 参加对象:全校语文老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知音”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文言文,课题是《伯牙鼓琴》(板书);一起响亮地读好它。(21.伯牙鼓琴)

2.谁来理解一下课题?(伯牙弹琴或伯牙弹古琴。)

3.文中具体是指哪种琴?

(它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七根弦。古琴是一门严肃的音乐艺术,弹奏者大多具有高洁孤傲的个性,他们把古琴视为高尚人格的代表。古琴更是一门驰骋想象的听觉艺术,对听琴者的要求很高。)

4.过渡A:文中第一句就讲了这一“鼓”一“听”,出示文本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

 一目了然,男主角出场了,一个是伯牙,一个是钟子期;一个在鼓琴,一个在听之。再次读好这个句子,女生——;男生——。

5.过渡B:这是一篇叙事文言短文,读懂这样的文本,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围绕主人公,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初读:扫清阅读障碍

1.请认真读2遍,读准字音。

2.学习:善哉乎鼓琴。

(1)文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出示:“善哉乎鼓琴”。 谁来读?

(2)“乎”为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

范读:善哉乎/鼓琴 → 练读一下 →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巍巍乎//太山;汤汤乎//流水

(1)文中还有两个带有“乎”字的句子。请你读好它。(指名读,齐读)

(2)翻译 通过课后注释,我们了解到——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好像);太山:(大山、高山);汤汤:(水流大而急切的样子。)

“解词连句”是翻译古文最常用的方法,在这儿,为了句子翻译过来更通顺,还可以调换词序。所以,“巍巍乎若太山”不要生硬地翻译成“高峻像大山”,而要翻译成“像大山一样高峻”。“汤汤乎若流水”翻译成“像流水一样浩荡”。

(3)请你想象画面,读出句子的意思来。 (男生读;齐读)

(4)再读句子,你还发现了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1:两者都是比喻句。比喻词是:“若”。

要点2:结构相同,且还用了叠词。→ 叠词读起来的好处就是更富音韵之美,更有节奏感。请一位女生来读一下。→同桌一起品读一下。

4.学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出示句子,这样连起来整句读,就轻而易举了。(齐读)

(2)这在文中,都是钟子期的语言,是他听了伯牙的琴声后的一番评价,请你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5.学习:1 少选之间   2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让我们继续:带有多音字的内容该怎么读?

(1)第一个,谁来读? 为什么读“少”?(“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时间很短,很少。)→理解意思了,就能读正确,一起来。

(2)第二句,难度大一点,谁来读?

(“为”字显红 → 前者为什么读二声,后者为什么读四声? )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表示较长时间的停顿;//表示较短时间的停顿,来小组读,一起读。

6.读全文。

(1)出示全文(有节奏),练读一遍。

(2)让我们配乐 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意思,读出画面。


三、学文:理解何谓“知音”

1.同学们,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古琴,技艺精湛,被人尊为“琴仙”;而钟子期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板斧砍柴的樵夫,为什么这两人能成为“知音”呢?

(1)指名说:(因为钟子期能听懂伯牙弹的琴声,并从琴声中读懂他的志向。)

(2)咱俩合作一下,看看怎么个懂法?(师生合作朗读)

师:伯牙方古琴而志在太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生: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谁来具体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伯牙怎样的志向或者是怎样的品质?

(高山代表着伯牙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着他江河般博大的胸怀;高洁  潇洒……)

2.仿写: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流水汤汤,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或场景?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流水潺潺,春雨绵绵,芳草萋萋……)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清风__,钟子期曰:“善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当时,一些达官贵人都听不懂伯牙的琴声,他常常感到孤寂,这时恰遇子期,内心一阵狂喜,他说:出示,齐读:“善哉,善哉,子之听夫,至想象犹吾心也。”

(1)什么意思?

(2)小结:您真是太懂我了!琴也懂,心也懂,志也懂,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板书:(高山流水遇子期)伯牙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己——子期

(3)来,开心地读好描写他们这段相识,相知的文字,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人相约第二年中秋再相见。可,万万没想到,当伯牙赶到此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伤心欲绝,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出示句子,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谁来说一下,他做了怎样的决定?

(2)概括一下,那就是——板书:破琴绝弦谢子期。

(3)伯牙破琴绝弦,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出示,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哎,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板书:知音“难觅”

5.伯牙与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作知音的代名词。

6.让我们牢记这个知音传说,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