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理解而教
——《平均分2》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江阴市顾山实小 李琴
执教《平均分2》一课,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高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在这之前,学生一般都有过“分东西”的经验,但是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对“平均分”的概念是模糊的,对“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过程也是不易区分和掌握的,尤其是当学生认识理解“平均分1”(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后,再来认识“平均分2”(根据要求平均分成几份)时,分法领悟更有一定难度了。
一、整体感知,为理解概念重组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课前,对于学生的认知难点进行仔细设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一下,对于平均分的意义,要顺从学生的思维进行解剖,这样学生好接受,才是真正的难点突破。平均分2(例3)教学是在学完例1、例2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结构相似,也是在提问题的同时呈现8个桃,并提出“用圆片分一分”的要求,如果想当然的仿照主题情境中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对第二种平均分基本分法的理解感受少深刻,而且两种分法很容易混淆。为此,我改变了教学策略,重组了教材主题情境提供的内容,通过先复习—对比分—凭直觉分—般分法—应用分—连线分—口诀分—发散分这样一条主线巧妙地将学生头脑中对平均分的认识建立联系,使学生更好的理解:1、“分东西分得一样多,分东西分得很公平”就是“平均分”;2、平均分有两种分法,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也是平均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内容的生命性。
二、初步感知,为迁移新知找准生长点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始先通过复习把8个圆片平均分,每2个一份,分( )份,帮助学生回顾平均分概念以及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的方法,然后把复习题改编: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师追问:平均分成2份是啥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分成两堆,而且每堆要同样多。组织学生对比两道题的异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两种不同分法,通过知识迁移顺利过渡到新知学习,接着再通过两题引导学生凭直觉来分,体会同样的12个圆片,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个数也不一样。通过对比交流,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是把一些物体按照平均分的份数来分。
三、具体操作,为内化知识创设情境
实践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知识。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注重“活动内化”,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有效的转化成数学思维的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课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了分圆片的情境,主要通过在分一分中认识平均分第二种分法以及在交流中感知两种平均分的不同,然后重点探究按照份数来平均分的一般方法,出示24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老师先示范分,接着指导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主要通过在自己尝试平均分以及交流分的方法中探究平均分的思考方法和结果,并由此建立“按照份数平均分”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比较难理解,对于第一次操作没成功或者操作有误的学生,要让他们照板演示范的同学样子再做一遍,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接着再安排两道练习题及时巩固按照份数平均分的方法,加深数学思维的内化。
四、实践应用,为沟通方法组织探究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为了建立整体知识的结构体系,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还要做到数形结合,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平均分。例如: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个。师追问:你想怎么分?先让学生独立的想一想,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得出了三种平均分的方法,并依此演示分的过程 A、先每人分一颗,再每人分一颗,再每人分一颗,每人分得3颗。B、利用乘法口诀来分,直接每人分3颗,正好分完。C、我们先估了一下,每人分2个,看看还有,再每人分一颗,正好分完。细小的环节体现了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在组织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自己理解的方法进行操作,在交流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独特的思维信息,使学生经历了平均分的多种分法,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在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圈一圈、说一说的多种形式练习中也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之,如今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学习中,他们已获得了丰富经验与知识,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而教、如何为学生的真正理解而教。
顾山实验小学校级公开课评课分析表
学科 |
数学 |
班级 |
二4 |
授课人 |
李琴 |
时间 |
2016年10.19 |
评价者 |
朱艳芳 |
||
课题 |
平均分2 |
||||
亮 点 赏 析 |
1、层次性突出。通过先复习—对比分—凭直觉分— 一般分法—应用分—连线分—口诀分—发散分这样一条主线巧妙地将学生头脑中对平均分的认识建立联系,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构建。2、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分草莓”这一环节充分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时间、空间,在活动中探索了平均分的多样性。3、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拿放学具时要求细致。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 |
||||
问 题 探 讨 |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但对平均分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清晰分辨两种分法的不同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
随 堂 观 察 |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李老师组织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很好。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