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五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摘要:杜威的“教学五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实施“教学五步”,就要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真实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资料,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关键词:杜威;教学五步;有效教学;解决问题
我国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教学低效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怎样克服教学低效而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认真实施杜威的“教学五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五步”是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年)在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他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前后连贯、缺一不可的五个阶段。
第一步:创设经验情境——“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他强调,思维和经验情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反对人们忽视经验情境、割裂思维和经验情境密切关系的做法。他指出,“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境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对活动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他认为,不管是哪门学科的教学,其成功有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由此可见,杜威非常重视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非常重视经验情境对教学的重要性。
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经受挫折和失败的磨炼和考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创设情境的意识虽然大大增强,但是教师设置虚假的教学情境,为情境而情境,情境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因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步:产生真实问题——“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杜威提出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为什么儿童在校外时有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对于学校课堂上的教材那样惹人注目的缺乏好奇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些能自行提出问题的经验”,教学“缺乏产生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他自己的”。杜威认为,“要克服这种缺陷,必须有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在众多的材料和丰富的活动面前,儿童会自动提出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数量很大,而且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进的,多种多样的,而且有独创性的。”这说明,教师只要创造条件,学生就能够提出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
杜威认为,真实的问题必须是这样的问题:第一,问题是从“某种情境内部自然产生的”,而不是教师为了讲授某一内容而刻意提出的。也就是说问题不是脱离情境的“孤零零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所要求的分数”,不是为了学生“升级”,不是为了让学生“赢得教师的赞许而给学生提出的”。可见,只有避免刻意提出问题,避免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第二,问题必须“能引起在校外进行观察和从事实验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说能够引起学生思维和探究的欲望和行动。可见,能否引发学生探究,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三,问题必须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或教科书上的问题”;问题必须是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维、推论而提出的,而不是“由外部强加给学生”的,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满足外界的要求”。只有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才是真实的问题,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是教师的问题或教科书上的问题,这既不是学生思维的结果,也难以成为学生思维的刺激物。我们的课堂存在这一想象,许多问题是教师给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由教师来解决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这样,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虚假的、虚幻的问题,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真实的问题。可见,要诱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第三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资料——“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杜威认为,必须掌握解决问题的资料,为进一步解决问题作好准备。应该怎样掌握资料?
1.掌握“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必然存在着种种联系,这些联系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资料,学生就要通过积极思考来掌握这些联系。学生能否掌握这些联系,反映了问题的困难程度。杜威说:“困难是引起思维的不可缺乏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所吓倒,感到沮丧泄气。”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可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就要努力运用困难引发学生思考,但是困难要难易适度,如果过于困难,则学生就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2.通过“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等途径获取资料。第一,通过记忆获取资料。杜威说:“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大脑,有极其丰富的资料”,这种资料显然就是记忆的结果。他主张学生要“习惯于追忆以往的种种经验,看它们能产生什么结果。”也就是把大脑的记忆资料来作为解决问题的资料。可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当前,我们的课堂存在忽视甚至漠视知识记忆的倾向,这显然是对以前死记硬背的矫枉过正,这也正是造成我们的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通过观察获取资料。杜威说:“即使是一个熟悉的事物,它的性质或关系过去可能被忽略,现在却正可以帮助我们对付所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直接的观察”。可见,观察是获取资料不可缺少的途径,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三,通过阅读和传达获取资料。通过阅读别人的观点,通过传达(即讲述)别人的观点,就能够利用别人的经验,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可见,课堂不能忽视必要的“读”和“说”,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多动口。
3.恰当获取学校提供的各种知识资料。杜威认为,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但他强调,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不能“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如果是这样掌握知识,就会放过让学生思维的机会,而且“扼杀思维的能力”。可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恰当获取知识资料,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知识资料,发挥知识资料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第四步:使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杜威说:“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要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可见,他强调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必须具有创造性,即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要做到:
1.方法的独创性。杜威说:“衡量创造性的方法,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这说明,要解决问题,要做到教学有效,就要做到方法具有独创性,能够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或独创性的见解。
2.认识的创造性。杜威说:“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可见,创造并不神秘,并非高深莫测。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能成为发现者。儿童在自身认识基础上的新的认识,在自身知识水平基础上的新的发现,都是创造性的表现。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大胆解决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3.学习的主动性。杜威认为,只有当儿童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可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步:检验方法是否有效——“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杜威说:“只有应用才能检验思想,只有通过检验才能使思想具有充分的意义和现实性。”可见,杜威强调通过应用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通过应用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就要做到通过活动和现实生活去检验。杜威说:“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运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使实际生活的情境重现于校内,使学生求得知识和观念,并加以应用,使进步经验向前发展。”他认为,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是强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给学生提供接触实际生活的机会,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离开了这样的活动,离开了生活实际,学生的思想只是停留在认识的阶段,就无法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也无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可见,通过强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才能检验学生的观念,才能明确观念的意义,也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教学五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认真实施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