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探究型新授课,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前奏,从新课改的编者意图来看,这应该是属于一节强调科学探究的学生实验课。但因为所需实验数据太多,很难在45分钟内完成探究任务,所以教师在处理时往往还是跟老教材一样,只在课堂上做一下演示实验就直接进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了,这显然有违新课改的指导目标。所以,笔者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了规划设计,既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功的幸福感,又能让教师顺利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新之处:
1、学生实验时采用大合作与小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在采集实验数据时,可以采用多组大合作的形式,节省课堂时间,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在用比较法寻找正反比关系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两组小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想办法亲自动手实验,弥补了演示实验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授课时采用EXCEL等软件处理数据,辅以PPT等媒体技术,方便直观省时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新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非凡功效。
三、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两人一桌,多媒体(PPT、EXCEL、实物投影)
四、仪器准备:
教师演示用:双层导轨演示仪;学生分组实验用: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大砝码,小钩码,细绳,纸带及打点计时器,刻度尺,平衡摩擦力所需器材。(所有小组器材须统一规格,小车、大砝码和小钩码的质量可由教师提前测定并提供给学生)
五、教学简案: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加速度与力应该存在着某种关系,下面请看生活中的常见运动。
【PPT】小孩、大人推车;不同汽车的启动
【学生总结】物体质量一定,受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物体受力一定,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教师总结】1、观察生活:a与F、M存在定性关系
2、提出问题:a与F、M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猜想】3、作出假设: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
【学生讨论】如何用已经熟悉的仪器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设计的方案,选取其中最可行的,并请学生讲解自己的实验步骤(因为学生都是基于教材去思考的,所以设计并不难)。
【教师总结】4、实验设计及操作:控制变量法,①M不变,改变F,测多组a; ②F不变,改变M,测多组a
【PPT】平衡摩擦力的原理及方法
【学生实验】组装实验仪器,并平衡好摩擦力。如图1所示。
【教师引导】要用实验去完成我们的猜想,探究正比关系需要6个数据,反比也是6个,这样每桌总共需要测出12个数据,本堂课无论如何是来不及了,我们能不能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分工呢?
【实时安排】如图2是实验桌分布图,左两组为甲组,完成a与F成正比的探究,每桌控制相同的小车和大砝码数,小钩码可自由选择个数(所挂小钩码不要超过6个,以防系统误差过大);右两组为乙组,完成a与M成反比的探究,每桌控制相同的小钩码个数,而小车上的大砝码数可自由选择。且要求每桌只需测定两个数据。
讲台 |
甲组 |
乙组 |
图2 |
【采集数据】从甲乙两组分别抽样采集6个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生讨论】5、数据处理:a-F图像,a-1/M图像
图6 |
图5 |
图3 |
6、实验结论:M一定时,a∝F ! F一定时,a∝1/M !
【教师引导】大家已经知道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正反比关系,那么大家能设计更加简单快捷的探究实验,来找到这种关系吗?(可适当提示:比较法)
【演示实验】如图4所示为双层导轨演示仪,教师操作演示,步骤略。
【教师引导】大家能只利用桌上的仪器来大致模拟这个演示实验吗?请两个桌子相互合作,亲自体验这种简单的正反比关系。
【学生实验】两小组合并为一个实验组,如图6所示,将两长木板并放一起,用手按两根纸带的方法控制小车的开动和停止(学生会很有创意,想出很多控制方法),从明显的位移关系很快得出结论。此时的学生会很兴奋,原来关系真的这么简单!
【教师总结】回头看看我们的探究历程:观察生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及操作→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改进完善。当然,这些还不够,人们还做了大量的反复实验,采集到了更加精确的数据,终于得到了人们普遍承认接受的定律,请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后记:
从本堂课笔者的设计意图来说,并不想纯粹为了探究而探究或是为了噱头而创新,实是为了完成正常的课时安排并达到新课改要求而设计。除了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时笔者确实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乐趣。如果哪一个数据出现了问题,当场会在EXCEL图表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不仅便于发现错误数据和分析错误原因,而且还督促了学生更加认真地实验,因为如果错了,自己就会在全班面前丢脸。另外,整堂课充满了合作因素,当直线画出来时,学生会很兴奋,因为那里面有自己的功劳,当时就能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好处和快乐。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一定要为各组准备规格一致的器材,比如长木板、小车等关键器材尽量选同一批次从同一厂家购进的,同时还要帮助各桌平衡好摩擦力,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较小因为分组合作而带来的系统误差。另外,本实验的误差分析最好放在学完牛顿第二定律以后,这样系统误差的分析讲解会更加容易点。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探究型新授课,是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前奏,从新课改的编者意图来看,这应该是属于一节强调科学探究的学生实验课。但因为所需实验数据太多,很难在45分钟内完成探究任务,所以教师在处理时往往还是跟老教材一样,只在课堂上做一下演示实验就直接进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了,这显然有违新课改的指导目标。所以,笔者特对本堂课的内容作了规划设计,既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功的幸福感,又能让教师顺利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创新之处:
1、学生实验时采用大合作与小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在采集实验数据时,可以采用多组大合作的形式,节省课堂时间,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在用比较法寻找正反比关系进行实验时,可以采用两组小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想办法亲自动手实验,弥补了演示实验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师授课时采用EXCEL等软件处理数据,辅以PPT等媒体技术,方便直观省时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新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非凡功效。
三、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两人一桌,多媒体(PPT、EXCEL、实物投影)
四、仪器准备:
教师演示用:双层导轨演示仪;学生分组实验用: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大砝码,小钩码,细绳,纸带及打点计时器,刻度尺,平衡摩擦力所需器材。(所有小组器材须统一规格,小车、大砝码和小钩码的质量可由教师提前测定并提供给学生)
五、教学简案: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加速度与力应该存在着某种关系,下面请看生活中的常见运动。
【PPT】小孩、大人推车;不同汽车的启动
【学生总结】物体质量一定,受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物体受力一定,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教师总结】1、观察生活:a与F、M存在定性关系
2、提出问题:a与F、M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学生猜想】3、作出假设: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
【学生讨论】如何用已经熟悉的仪器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设计的方案,选取其中最可行的,并请学生讲解自己的实验步骤(因为学生都是基于教材去思考的,所以设计并不难)。
【教师总结】4、实验设计及操作:控制变量法,①M不变,改变F,测多组a; ②F不变,改变M,测多组a
【PPT】平衡摩擦力的原理及方法
【学生实验】组装实验仪器,并平衡好摩擦力。如图1所示。
【教师引导】要用实验去完成我们的猜想,探究正比关系需要6个数据,反比也是6个,这样每桌总共需要测出12个数据,本堂课无论如何是来不及了,我们能不能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分工呢?
【实时安排】如图2是实验桌分布图,左两组为甲组,完成a与F成正比的探究,每桌控制相同的小车和大砝码数,小钩码可自由选择个数(所挂小钩码不要超过6个,以防系统误差过大);右两组为乙组,完成a与M成反比的探究,每桌控制相同的小钩码个数,而小车上的大砝码数可自由选择。且要求每桌只需测定两个数据。
讲台 |
甲组 |
乙组 |
图2 |
【采集数据】从甲乙两组分别抽样采集6个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生讨论】5、数据处理:a-F图像,a-1/M图像
图6 |
图5 |
图3 |
6、实验结论:M一定时,a∝F ! F一定时,a∝1/M !
【教师引导】大家已经知道了,原来就是这么简单的正反比关系,那么大家能设计更加简单快捷的探究实验,来找到这种关系吗?(可适当提示:比较法)
【演示实验】如图4所示为双层导轨演示仪,教师操作演示,步骤略。
【教师引导】大家能只利用桌上的仪器来大致模拟这个演示实验吗?请两个桌子相互合作,亲自体验这种简单的正反比关系。
【学生实验】两小组合并为一个实验组,如图6所示,将两长木板并放一起,用手按两根纸带的方法控制小车的开动和停止(学生会很有创意,想出很多控制方法),从明显的位移关系很快得出结论。此时的学生会很兴奋,原来关系真的这么简单!
【教师总结】回头看看我们的探究历程:观察生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及操作→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改进完善。当然,这些还不够,人们还做了大量的反复实验,采集到了更加精确的数据,终于得到了人们普遍承认接受的定律,请预习下一节内容。
六、教学后记:
从本堂课笔者的设计意图来说,并不想纯粹为了探究而探究或是为了噱头而创新,实是为了完成正常的课时安排并达到新课改要求而设计。除了解决了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授课时笔者确实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乐趣。如果哪一个数据出现了问题,当场会在EXCEL图表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不仅便于发现错误数据和分析错误原因,而且还督促了学生更加认真地实验,因为如果错了,自己就会在全班面前丢脸。另外,整堂课充满了合作因素,当直线画出来时,学生会很兴奋,因为那里面有自己的功劳,当时就能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好处和快乐。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一定要为各组准备规格一致的器材,比如长木板、小车等关键器材尽量选同一批次从同一厂家购进的,同时还要帮助各桌平衡好摩擦力,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较小因为分组合作而带来的系统误差。另外,本实验的误差分析最好放在学完牛顿第二定律以后,这样系统误差的分析讲解会更加容易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