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象,写童心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读写融和整体教学设计
梁昌辉名师工作室学员 华士实小华燕霞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篇章页给出的是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句话鲜明地揭示了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2.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如何感受想象的神奇,怎样发挥想象写故事呢?下面谈谈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功能定位
1.对要素的基本理解。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素为“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两条要素,“想象”一词出现了四次。什么是想象呢?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想象是儿童独特的生活方式,想象本身就是儿童有意思的生活。想象使儿童获得了空前的精神自由与享受,体验着思维驰骋的乐趣。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等儿童文学作品时,想象增强了儿童对文学趣味的体验与审美;游戏时,通灵的儿童与万物平等对话,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儿童游戏的伙伴与对话的同伴;写作时,借助想象,儿童可以创造一个非同一般的想象世界,并自得其乐。
因此,三下第五单元以想象沟通读写之间的关联,以读写融和实现想象力的提升,正是对想象、儿童与言语表达力的统筹考虑下所作出的恰当安排,也适应了我们这个分外重视想象力的创新时代的命题。
2.纵向关联,合理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是想象类习作的育人价值。统编教材重视言语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培养,一共安排了12次想象类习作,分别是: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想象类习作内容安排
年级 |
习作话题 |
习作要求 |
三上第三单元 |
我来编童话 |
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
三上第四单元 |
续写故事 |
尝试续编故事 |
三下第五单元 |
奇妙的想象 |
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
三下第八单元 |
这样想象真有趣 |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 |
四上第四单元 |
我和过一天 |
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
四下第二单元 |
我的奇思妙想 |
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
四下第八单元 |
故事新编 |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
五上第四单元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五下第六单元 |
神奇的探险之旅 |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
六上第一单元 |
变形记 |
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
六上第四单元 |
笔尖流出的故事 |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
六下第五单元 |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
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安排了12次和想象有关的习作话题,每次习作话题都有一定的训练目的和方向,保证了想象类习作系列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统观统编教材中的想象类习作,大多指向学生的大胆想象。
三年级孩子喜欢幻想,他们还保留着儿童的通灵,他们喜欢跟玩具玩,其实就是在想象,建构自己的想象的世界。所以,三年级安排想象习作单元,符合儿童的天性,他们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葆有一颗珍贵的童心。本次习作处于想象类习作的起步阶段,重在鼓励、启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提倡大胆想象,把想象到的故事写下来。这是本次习作的基本定位。
3.横向统整,读写融和。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故事:《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和习作《奇妙的想象》构成。
(1)两篇精读文章。《宇宙的另一边》,一个孩子趴在窗台上发呆,看着浩瀚的星空,开始自己的想象,和地球相对的另一个星球是什么样子的?就像在照镜子一般,可以是一模一样的,也可以是相反的。这边我在上课,那边可能下课了,这边我在上楼梯,那边可能在下楼梯……有趣极了。像这样把宇宙另一边自然物质的性质反着想,或把事物的表现方式的不同反着想。我们可以尝试着给这样的想象取一个名字,倒影想象法。
《我变成了一棵树》,贪玩的英英不想回家吃饭,变成了一棵长满不同形状鸟窝的树,树上住满了小动物。妈妈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小动物们都吃得津津有味,变成了树的英英却饿得得肚子“咕噜噜”直叫,馋得直流口水。最后,还是妈妈揭开了“水珠”的秘密,原来她早就知道英英变成了一棵树。奇妙的是,英英同时有一棵树的外形,还有一颗孩子的心,妈妈没发现她时,她有点失落,看到小动物吃东西,她想起了爸爸啃糖醋排骨的香味,多有意思呀!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故事里,每一个想象都是建立在前一个想象基础上的,有着一定的因果联系,因此,我们也可以给它起一个想象的名字,叫做故事想象法。
(2)“交流平台”安排在精读课文之后,总结了走进想象的世界所感受到的乐趣,清晰表达为三点:
第一,什么是“想象的世界”——“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
第二,阅读想象类文章有什么感受——“感觉真有意思”“很奇特”。
第三,发挥想象有什么好处——“在想象的世界里,什么都可能发生。大胆想象,可以让我们拥有奇异的经历。”
“交流平台”其实是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做准备的。
(3)初试身手用手指印想象事物,续编故事,瞌睡虫飞出了王国,牧童来到了颠倒村,都和精读课文是有一定的呼应的,都对应着相似的想象方法。
(4)本单元还提供了两篇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这支铅笔去到了很多地方,他根据自己的特点,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是根据事物的特点顺着想。一个一个的梦想,就像串起来的糖葫芦,形成一个糖葫芦结构。当然了,这每一个糖葫芦之间的顺序其实是可以交换的,有一点并列关系。
另一篇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是逆向思维,反过来想。他的故事结构是提出一个观点,根据这个情况,不断好奇地反问,然后故事往前推进,一扣接着一扣,就像一个连环扣,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所以我们也可以给他取一个有趣的想象的名字,叫连环扣结构法。
习作例文较精读课文而言,比较简短,更贴近儿童的实际和生活,为学生自己写提供了很好的帮手。
(5)本次习作的主题为“奇妙的想象”,它既是习作单元的重心,也是学生基于前面的阅读经验和在“初试身手”中获得写作经验的运用的成果。
当然,以上提到的想象方法的名字只是我们为了顺应儿童的兴趣取的,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未必一定要用,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1发现作者展开想象的思维路径。2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想象的方法。3依据方法开发学生可操作的想象与故事支架。
基于以上解读,因此,可以确定如下单元核心目标:
(1)学习《宇宙的另一边》《我变成了一棵树》,知道作者是如何想的,感受想象的乐趣。学习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故事写得生动有趣的。
(2)学习倒影联想法、故事想象法、糖葫芦想象法、连环想象法等方法,体会想象的奇妙有趣。
(3)完成习作《奇妙的想象》,能合理选用方法展开想象,根据“提出想法、实际行动、结果呈现”的构段方法创编故事。
二、教学规划与活动安排
怎么达成这些核心目标呢?在“奇妙的想象王国”这个大情境之下,我们设置了四个阶梯式的学习情境板块:
1.赏一赏美好的想象
2.试一试自己的想象
3.学一学伙伴的想象
4.创一创想象的故事。
整个单元围绕想象组成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各有其侧重点,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领悟,初试身手用游戏化的操作,画手印,学一学是亲切地模仿,一支铅笔这样糖葫芦式的方式更便于孩子模仿,贴近孩子。创编想象故事旨在让孩子独立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想象办法和故事模式,体验想象的乐趣。
学习情境板块 |
学习内容重组 |
阶段性学习目标 |
表现性任务 |
课时 |
1.赏一赏美好的想象 |
1.《宇宙的另一边》 2.《手指印游戏画》 |
1.学习《宇宙的另一边》,感受作者哪些地方想象得有趣好玩,并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可以设置和课文一样的情境:有趣的颠倒世界,或者其他情境。 2.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再把它们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把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创作的? |
玩一玩手指印画游戏,简单写一写指印故事。 |
3 |
3.学一学伙伴的想象 |
1.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续编故事《瞌睡虫找朋友》 2.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小牧童来到颠倒村》 |
1.学习《一支铅笔的梦想》,学用例文特点,发现想象路径:开头提出问题,中间五个不同的梦想独立成一段,结尾总结。运用这样的写法,续编故事《瞌睡虫找朋友》,瞌睡虫们飞出洞口,找了哪些朋友,和这些朋友发生了什么不同的故事。 2.学习《尾巴它有一只猫》,感受颠倒想象的奇妙和乐趣。根据小牧童来到颠倒村这一情境,尝试以反向思维进行想象,写故事。 |
1.续编故事《瞌睡虫找朋友》。 2.续编故事《小牧童来到颠倒村》。 |
4 |
4.创一创想象的故事 |
《我变成了一棵树》+习作《奇妙的想象》 |
|
完成习作《奇妙的想象》。 |
4 |
(一)“赏一赏美好的想象”
在这个任务情境中,我们可以展开以下学习板块:
1.品一品:
这是第16、17课的课后习题:
课文 |
第一题 |
第二题 |
《宇宙的另一边》 |
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和同学交流,看谁想得更奇妙。 |
《我变成了一棵树》 |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
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 |
让我们来看两课的第1题,都指向作者想了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来感受想象的神奇。
(Ppt出示课文梳理的倒影想象情境)16课,宇宙的这一边怎样,那一边怎样。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路径,非常有意思。
17课也是,(PPT出示课文想象路径)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有趣。
2.说一说:
再看第2题,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连接儿童,让学生参与进来,当学生自己也变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方法,展开想象的世界。这里其实是读写融和的,只不过这里写一写变成了说一说,精读课文的学习也包含着写作的指导,是指向习作表达这个教学目标的。
3.玩一玩:
两篇精读课文后,安排一个初试身手,结合初试身手在纸上按出自己的手指印,把它们画成想象中的事物,看谁想得新奇,这一要求,让学生玩一玩手指画游戏,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然后把自己怎么想的,怎么创作的?简单写一写,并和同学介绍交流。这一游戏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程度,想象力达到的程度。
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打开了想象的思维,在具身认知中体现想象的乐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PPT展示学生创作的手指印画)单手指印与多手指印组合,单幅图与多幅图的创意,学生在这样的玩一玩,写一写中,无拘无束、兴趣盎然地体验着想象的乐趣,在实践性任务中学习着想象的策略与表达的办法。
(二)“试一试自己的想象”“学一学伙伴的想象
在这两个任务情境中,可以展开这样的活动板块:
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续编故事《瞌睡虫找朋友》
画一画:
引导说一说铅笔的愿望是什么?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想一想:
出示两篇习作例文的旁批:
《一支铅笔的梦想》 |
豆角、丝瓜和铅笔一样,都是细长的。铅笔想成为“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我觉得这样的想象自然、合理。 |
铅笔想为小松鼠当标杆,为小猴子当标枪。它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
《尾巴它有一只猫》 |
猫有尾巴,尾巴怎么能有一只猫呢? |
像这样反方向去想象,尾巴就能有一只猫了,真有意思! |
《一支铅笔的梦想》:为什么铅笔它的愿望是变成豆角、丝瓜、撑杆、标枪等,而不是一个皮球?引导学生想象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自然,合理。铅笔想象成豆角、丝瓜符合铅笔细长的特点,想象成小松鼠的撑竿,小猴子的标杆是对小伙伴的关爱,这些都是顺着想的,也是符合儿童特点的。
《尾巴它有一只猫》:猫有尾巴,尾巴怎么能有一只猫呢?这样大胆地反方向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无拘无束,天马行空。
例文用旁批的形式呈现了想象的路径,这告诉我们要关注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教材不仅仅是文章,还有旁批。
3.练一练:
(1)想象一个西瓜的梦想是什么?简单写一写。可以变成汽车的轮子,带着爷爷奶奶去旅游。可以变成足球,和小朋友在球场上玩耍。可以变成气球,飞到天空中看美丽的世界等。
(2)尝试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向思维,除了尾巴有一只猫,还有什么也有一只猫?尾巴除了有一只猫,还可以有一只什么动物?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身体部位和任意选择一个动物。
4.写一写:
(1)运用习作例文不同梦想独立成段的写法,续编故事《瞌睡虫找朋友》,瞌睡虫们飞出洞口,找了哪些朋友,和这些朋友发生了什么不同的故事。
(2)据小牧童来到颠倒村这一情境,尝试以反向思维进行想象,写故事。
这是例文的第1次使用,后面还会多次学用,既可以整篇呈现,也可以根据需要截取部分。
(三)“创一创想象的故事”
在这个任务情境中,可以展开这样的活动板块:
1.说一说:
体会《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体会有趣:故事里有声音,咕噜噜,嗵嗵地跳,丁零丁零。故事里有味道,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香喷喷的饭菜,糖醋排骨。故事里有趣味,抓住问号和感叹号,天哪!那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咦,下雨了。在儿童的的世界里,想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想象就像小树一样不断长大,连起来就是个奇妙的故事。
2.写一写:
回顾想象策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滚来滚去的小土豆》《最好玩的国王》等,运用提出想法、实际行动、结果呈现这样的构段方法,可以顺着想、反着想,发挥想象,完成习作《奇妙的想象》,把故事写生动。
当然,这四个学习情境互为一体,构成一个连续的学习进阶,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情境和活动内容。
三、本堂习作课的教学设想和意图
学习目标:
1.知道想象故事需要有意思的人物、神奇的经历、奇妙的想象。
2.大胆想象,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3.能欣赏同伴的习作并提出修改建议。
学习过程:
活动一:单元回顾,认知图式
活动二:围绕题目,建构图式
活动三:创编故事,运用图式
这堂课的特点:
1.搭建支架,模式清晰化
支架是想象的桥梁,搭建支架是对思维的唤醒与推动。统编版教材习作要求中出现了很多习作要素,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程序支架,明确任务路径,系统观照学习。卞老师这堂课,通过回顾本单元的故事,发现这些故事都有共同点:有一个有意思的人物,一段奇异的经历。给学生建构了想象作文的一个基本模式。
2.突破难点,想象可视化
想象故事主要借助虚构的叙事来表现,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想象可视化。在这堂课中,卞老师借助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给学生提供了想象故事的叙事方式,可以是并列的、反复的糖葫芦结构,也可以是有因果联系的链式结构,给学生搭建一个可操作的、形象性强的模式。不过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把故事中的奇妙经历部分写具体,是有难度的。卞老师借助习作例文中的片段,进行了具体的指导,抓住人物的行为,可以传神的动作,可以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故事写得奇妙有趣,生动可感。
3.评改得法,发展主动化
通过评改,可以实现写作关键能力的提升,从教学生评改转变为学生能依托评改学习。结合想象作文评价标准通过表式指标构建了本次习作的评价标准:1想象奇妙。2写清做法。3写好感受。引导师生共同点评,借助群体智慧,启迪个体积极反思、判定、纠正、逐步完善。并依托评价标准设计星级评价表,根据评价表让学生认识自己习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修改升级。
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奇妙的想象,如何做到“奇妙有趣”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由选择之间一个平衡度如何把握?
2.本册习作8是这样想象真有趣,前期也做了区分,但2次的区分度到底是什么,还是不够明晰!
丰子恺说过,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想象力无比丰富。游戏中,玩具是展现他们想象力的最重要媒介,其中既有精彩呈现,也有惊险发生;想象源于生活,出于对生活中各种新奇事物的喜欢和渴望,儿童常常通过想象来实现。有境有情,有分有合,有入有出,让学生在阅读中沉浸身心,在表达中飞扬童心。
这仅仅是我们的个人思考,感谢梁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指导,感谢工作室的小伙伴们群策群力。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