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乘后除”可行吗?
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 康丽
【问题凝视】
在学习了混合运算教学后,学生会出现下面的错误,尤其是在四年级学习了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后,这类错误还会有所增加。
700÷25×4
=700÷100
=7
学生看到25和4,头脑中会快速闪现25×4=100这个特殊数据算式。很明显,这个题目采用“先乘后除”可以使计算快速简便。到底能不能“先乘后除”?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这类同级运算规定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学生为什么会在这类题目上反复因为运算顺序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成因透视】
(一)缺失解题的程序性
学生对于运算法则能熟记于心,但是运用时心中却又似乎没有。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类型的错误,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学生缺少 “怎么做”的程序性。也就是拿到一个算式,部分学生会不经过观察、思考就低头计算结果,错把快速作为计算的第一标准要素。由于平时在教学计算单元时,教师难免会对学生的运算速度提出高要求,一部分学生就会错以为只有速度达到标准了,才能争取正确率。机械式地计算,反而降低了计算的正确率。只有形成了解题的程序性,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运算速度。
(二)简便运算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与迁移。在三年级初学混合运算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出现“先乘后除”的情况。当接触了运算律后,学生会把运算律当作一种新鲜的方式,总想着办法来创造简便运算的机会,尤其是对于25和4、125和8这几对特殊数据非常敏感。适合简便运算的题目是有特点的,在中年级出现的几种类型:加(乘)法交换律、加(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学生面对混合运算,首先要判断是否符合简便运算的范畴,确定类别后才能进行计算。
【出路审视】
(一)意义理解顺序
教学混合运算例题时以“解决问题”为基点,把整个算式融入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注重剖析每一步算式,从实际意义上理解运算的顺序。虽然花时较多,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先算与后算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体验运算顺序。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根据所给的综合算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题,注意情境及材料的丰富性。
(二)固化解题模式
从学生第一次接触混合运算,就要采取范例教学法,按照规范的格式,将思维操作程序一步一步地展现出来。并且形成口诀:一看,看题目中的运算符号;二想,想运算顺序;三划,再先算的部分下面划上横线;四算,刚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用箭头指向这一步计算的结果,防止学生颠倒顺序。逐步掌握“怎么做”的心智活动,在运算的同时还可以口中默念,从而形成混合运算的固定模式。
(三)对比辨析本质
学生进行混合运算时,需要同时关注符号和数字两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运算错误。同时关注这两点,只要做到耐心和细致。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
1.同中求异
在算式中只改变数字或运算符号。通过題组练习,在对比中加深对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运算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细心做题的习惯。
2.对比提炼
选择固定的3个数字,学生自主填写运算符号后计算。通过多个算式进行对比,再次明确同级(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顺序对比后进行法则的记忆。突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只由运算符号决定,与数字无关。
(四)重视剖析错误
学习,就是不断地改正错误。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纠错的速度,而忽视了学生纠错的过程,导致“一错再错”的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会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总结中提升。
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错误后,让学生自我分析,并及时记录在错题旁边。个别少见的错误可以在全班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错题剖析。交流、讨论,既是学,亦是教。在纠错的同时,不仅巩固了运算的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片段重构】
师:小芳妈妈买了25支钢笔,一共花了700元。小华买4支同样的钢笔,需要付多少元?
请大家在自备本上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解答后呈现两种算法。
解法一: 700÷25×4 解法二: 700÷25×4
=28×4 =700÷100
=112(元) =7(元)
答:需要付112元。 答:需要付7元。
师:哪一种解法是正确的?你能结合题意来解释一下吗?
生1:我认为第一种解法是正确的。算式中只含有乘法和除法,它们两个算式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你是根据之前学过的运算顺序来判断的,确定第一种解法正确。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认为第二种解法是对的,先算25×4=100比较简便啊。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不同意。
生3:我不同意,不可以先算25×4的,这个题根本就不能简便计算。
师:你这句话提醒了大家。我们一起来看这道算式,能不能简便?符合我们学过的哪条运算律?哪条性质?
师:看来,这道算式确实不能简便,只能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生4:我可以肯定第二种解法是错误的,4支钢笔怎么可能只要7元,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辨析,确定了这道算式只能(从左往右)计算,不能被25×4这个陷阱迷惑。运算顺序就是混合运算的方向,千万不能判断错误,否则会南辕北辙。
师:你能联系实际,为这个算式编一个实际问题吗?
生5:小红25天共做了700道口算,以同样的速度,她4天能做多少道?
生6:张阿姨编25个花篮用了700分钟,以同样的速度,她编4个花篮需要多少时间?
师: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生7:要求4份就要先求出每份数,再求出这样的4份。
这个片段并没有新鲜的设计,教师只是利用了学生中的小“矛盾”,引发了思维的“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我们不能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助手。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反思,才能改“快思”为“慢想”,真正实现“为理解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