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梁昌辉名师工作室单元教学设计练习(第六次作业) 2021-02-23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梁昌辉名师工作室单元教学设计练习(第六次作业)

——寒假研修任务

 

一、具体要求

1.利用寒假完成三、四年级下册某一单元教学设计(在微信群填表,自主选择单元)。注意从单元整体入手,聚焦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深入解读“语文要素”,设计言语实践任务,让言语品质的提升落地落实。

2.要素解读与单元目标,不少于2200字;单篇设计,不少于1800字。

3.截止时间:2月20日,交学习委员徐燕。

二、参考样例

梁校撰写的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设计。(具体见附件1)

三、文献学习

1.大家可以先学习公众号“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搜索公众号即可),以及《语文建设》(小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关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文章。

2.阅读资料关键在于把握其思维模式,但决不可照搬。落笔之前要先下大力气琢磨、思考,力争将本次作业与教学设计发表结合起来完成未来可能会正式结集出版

 

 

 

 

 

 

 

 

 

 

 

 

 

 

 

附件1: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设计

第一部分:语文要素解读及单元教学目标

 

    

思维过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首次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思维过程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这就造成了它的隐秘性,难以被他人觉知,对小学生而言尤其陌生。人的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这些都是抽象思维方式。人除了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顿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存在。理论研究看对思维的分类越详尽越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方式不需要进行严格区分,因为人无论在认识世界,还是在解决问题时,各种思维方式总是共同起作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也没有必要做严格的区分。五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人的内心思想不可能有成人那样的理解认识,因此教学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忌过度讲解深奥的思维概念,否则可能会造成“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的尴尬局面。

怎样“了解”的人物的思维过程呢?思维过程是动态地发生在人的大脑内部的过程,难以被他人觉知。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通过描写的人物外在的语言、行动、神态等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思想。因此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必须借助显露在外面的人物表现,来揣摩、领悟人物的思维过程。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都是叙事性作品,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人物的外在表现,还要把人物的表现放在事情发生当时的具体情况中,通过理清问题、背景、方法和结果,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人物思维过程”是从一个新角度提出的阅读策略,意在提示学生阅读时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信息,还要从文本语言中沉潜进去,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对课文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启发,提升或改善自身的思维方法。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这个语文要素有什么价值?从单元语文要素表述看,“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方法、途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结果、目的。“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三年级学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四年级学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可见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见指导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此外,学生通过深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认识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或改善自身的思维方法。

 

 

本单元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如下:

《自相矛盾》,楚人的思维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矛锋利无比。通过对楚人思维过程的推测,我们会发现,楚人为了卖出东西“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

《田忌赛马》中,孙膑看了田忌和齐威王以及贵族们前面几场比赛,发现了两个情况:一是双方实力相差不大;二是双方都把马上、中、下三个等级,并且上、中、下三个等级依次出战。孙膑分析,如果变换出马顺序,分别用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就有可能三局两胜,从而在大比分中取胜。于是孙膑坚定自信地向田忌提出建议,帮助田忌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在推测和认识孙膑的思维过程,可以体会其缜密分析、综合判断,从而以弱胜强的谋略与智慧。

《跳水》中的船长看到儿子站在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十分紧张,随时可能掉下来,摔在坚硬的甲板上,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跳进大海里才会相对安全些,因为海面风平浪静,众多的水手随时可以入水相救。孩子会跳吗,敢跳吗?显然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没有这样的勇气。正好手中有枪,只有用枪逼他跳,最后孩子得救了。危急时刻,船长思维敏捷,处事果断,令人敬佩。

三篇课文中,孙膑和船长的思维属于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从而获得正面的启迪;楚人的思维则前后矛盾,违反逻辑,可以从反面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三篇课文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建议引导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思维导图、表格、图示等形象化的手段,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物思维过程揭示出来,通过不同人物思维过程的比较,观察人物的思维过程,获得启迪,同时获得对课文内容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教学时要处理好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基础性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必须切实落实;《自相矛盾》是文言文,要求读熟背诵;三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讲故事的要求。要将这些基础性教学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花费相当的教学时间。特别是讲述故事,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讲故事的练习时间,这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熟练语言建构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教学时不能讲目光聚焦在落实语文要素这一个点上,更应该考虑的是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如何落实到位。

 

一、基础性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22个汉字,读准1个多音字,积累“摩拳擦掌”“胸有成竹”等28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猜测文言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在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的比较中发现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变化。

3.能按一定顺序,抓住主要内容,讲述《自相矛盾》《田忌赛马》和《跳水》的故事,进行语言的建构。

4.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背诵《自相矛盾》。

二、发展性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分解目标)

1.认识思维过程,知道思维过程是隐藏在事情中的,懂得思维过程是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外在表现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蕴含的道理、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单元发展性目标的达成,在各课的落实上既相互联系,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安排,又彼此有所区别,表现出“这一篇”的独特性。《自相矛盾》着重通过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思维的混乱来领悟寓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维过程及其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写作目的上的重要作用;《田忌赛马》通过画对阵图练习推断孙膑的思维过程,并与田忌的思维进行对比,领会孙膑的谋略与智慧;《跳水》的教学要在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船长办法好在哪里,由学生自主练习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理解船长思维的创造性与当机立断。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15.自相矛盾

一、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制订

《自相矛盾》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这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既卖盾又卖矛的楚人夸耀自己的盾无比坚固、矛锋利无比,当别人问他拿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会怎么样,他哑口无言了。故事讽刺了说话或做事互相抵触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经过三、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如何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过,无论是了解人物思维过程”,还是要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都是第一次提出。这一要素在本课的落点要与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思维的混乱,从而来领悟寓意。同时,了解什么是思维过程及其作用

本课是一篇文言故事,要学习和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把握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意思,借助注释读懂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这是语言建构方面的任务。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关于教学目标区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教学目标”的意见,基于以上的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吾、弗、夫”3个字,掌握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2)掌握好停顿与节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发展性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读懂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能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发现其思维的混乱,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领悟故事的寓意。

3)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感受寓言故事的讽喻功能。

二、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把握停顿,朗读故事。

联结已有文言文朗读经验,学生自主尝试朗读,教师重点针对难读的句子予以指导。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借助句式“……有……者”和注释(鬻:卖)了解大意,读好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于物无不陷者”,在“于物”后停一下,停顿的时候注意声断气连。最后一句,“夫”读“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指导朗读,第一二句是卖东西的楚人夸耀矛与盾,结合上下文猜测“誉”的意思(“誉”是夸耀的意思。“誉”比较难写,可以结合进行字形记忆和书写的指导),读好为了招揽生意极度自夸的语气。第三、四句,读好诘问的语气,在对楚人张口结舌样子的想象中读出故事的讽刺意味。最后一句以沉稳平和的语气读出议论的味道来。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读、分组读、师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熟悉课文,感受故事。

第二板块,理解故事,讲述故事。

理解故事。围绕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字词要重点指导,如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陷”的意思,“弗”结合上下文来猜测,再在故事语境中进行验证。

故事讲述的活动要逐层深入。第一次要求讲清楚,可以抓住两个问题:楚人是怎么吆喝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用自己的话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二次要求讲得具体,着重是把握人物角色,能用自己的话把人物的语言(吆喝的话和问话)讲好。第三次要求讲生动,引导学生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把故事讲得有吸引力。可以设置讲述的对象,比如讲给同桌听、讲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听等等。第三次讲述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对比的环节,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个学生用原文来讲(建构语言,运用语言),其他学生说说两者的异同和自己的喜好。

第三板块,推测思维,领悟故事。

1.说说自己对卖盾与矛的楚人的评价。通过上面的讲故事与听故事,你怎么评价这个楚人?学生结合具体情节有理有据地表达、交流。

2.推测楚人的思维过程,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师引导:要想深入地理解一个人、理解一个故事,我们就要走进他的思维过程,就是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能“看”到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呢?就是要根据他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来推测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尝试根据楚人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其思维过程,要求讲清依据和推测的情况。通过交流、点拨,逐步推测出楚人大体的思维过程:要想东西卖得好,就要使劲夸,于是他就使劲夸自己的东西,说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说自己的矛无比锐利,天下没有它戳不穿的东西。

理清了楚人吆喝时的思维过程后,组织探讨“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让学生推测楚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时是怎么想的:无论是说矛戳穿还是戳不穿盾,自己前面说的话都互相抵触了。这就是“其人弗能应也”的根本原因,也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本义。

3.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一步,讨论楚人的问题出在哪里。“宣传”自己的东西好,这个出发点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过度夸耀,把自己的东西夸到顶了,太极端了;同时卖矛与盾这两种对立的东西。这样就造成了自我抵触,闹了笑话,其根本是思维错乱。

第二步,理解作者的议论。作者对这个故事是怎么看的?理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上下文猜测“立”的意思(存在),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什么东西也戳不穿的盾牌与什么东西都能戳穿的长矛,是不能共同存在的。

第三步,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交流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教师引导,发现这些事情的共同点: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喻义。

第四板块,运用故事,表达看法。

从下列情境中选择一个,运用“自相矛盾”故事表达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1.你向刘勇请教两道数学难题,刘勇说自己没有时间,你只好去请教其他同学。过了一会儿你去上厕所,却发现刘勇满头大汗的,正和几个同学在教室前的空地上你追我、我追你地瞎闹。你会怎样用今天学习的故事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呢?

2.张晓明的身高是1.3米,公园免票的身高是1.2米及以内,平时总是教育张晓明要诚实的爸爸让张晓明稍微猫一下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如果你是张晓明,你会怎么用今天学习的故事向爸爸表达看法呢?

作业设计:

1.背诵《自相矛盾》。

2.阅读《郑人买履》,说一说郑人“遂不得履”的原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16.田忌赛马

一、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制订

《田忌赛马》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让田忌调整了赛马出场的顺序,结果赢了齐威王。故事表现了孙膑高超的谋略与非凡的创造性思维。

题目是“田忌赛马”,故事的主角实际是孙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对阵图练习推断孙膑的思维过程,并与田忌的思维进行对比,来领会孙膑的谋略与智慧。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文中成语较多,如“摩拳擦掌、欲欲跃试、不动声色、出谋划策”等,要指导学生理解、积累。这是一篇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讲述故事是受学生欢迎的言语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语言、把握故事的结构与起伏。

基于以上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策、荐2个字,会写“赢、拳、擦、策、荐”5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摩拳擦掌、欲欲跃试、不动声色、出谋划策”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基本能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资料读懂这个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发展性目标

1)能根据文中对孙膑的描述和比赛情况的叙述,结合对阵图,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领悟孙膑的智慧与谋略,感受创造性思维的魅力。

2)拓展阅读谋略故事,交流并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价值。

二、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梳理故事。

结合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和故事阅读的需要,可以学习分为这样三组词语:第一组:孙膑、田忌、齐威王;第二组:把握、输赢、出谋划策;第三组:摩拳擦掌、欲欲跃试、不动声色。第一组词语的重点是读准,理清人物身份与关系,齐威王是战国时齐国的王,田忌是齐国的大将,孙膑原为田忌的门客,就是谋士,后成为齐国军师。在学生交流对这一时期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资料,特别是关于孙膑的经历。第二组词语中,运用部件识记、结合字义等方法重点掌握“赢、策”的字形;注意从构词法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词意,如反义词构成的“输赢”,近义词构成的“出谋划策”“把握”,“把握”还可以拓展理解“胸有成竹”。三个词语联系起来,可以发现都与孙膑有关,进而感受到孙膑的胸有成竹。第三组词语都是成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进行理解。其中“不动声色”描写的是田忌在比赛中的反应,表现了他对孙膑才干的充分信任。可以从这个词理出三场比赛中田忌的表现(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满意地笑了),从侧面表现了孙膑的谋略之高。

在词语的学习积累中,学生已经在故事中几次“来回”了,此时可以安排学生选用词语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人物入手,也可以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来梳理。

第二板块,角色讲述,理解故事。

在梳理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讲述故事。有听故事的对象,有讲故事的身份,这样有语境的故事讲述活动会让学生更有代入感,言语建构处于积极的状态,对故事的理解也更深刻。以赛后齐威王询问为语境,学生在孙膑与田忌中选择一个来讲述,再比较两个身份讲述的异同,进而理解田忌对孙膑的信任与孙膑的谋略是田忌赛马成功的关键。先同桌或小组合作,再推选同学讲述。在以田忌的身份讲述时,教师可以适时插入采访,揭示田忌比赛中的心情变化,点明故事的线索。

故事讲述的实践活动要保证人人有效参与,对故事真正有比较好的体验。对讲述活动要抓住三个标准来进行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的讲述:1.是否抓住了事情发展顺序?2.是否把握住了人物身份?3.是否用自己的话来讲的?

第三板块,图示对阵,领悟智慧。

聚焦出场顺序。出示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对阵图,先连一连,说一说赛马的过程;再出示田忌的心情变化,学生参照填写齐威王的心情变化,在对比中领悟小小的出场顺序变化带来了结局的巨大变化。同时进一步体会侧面描写的“不写之写”的功效,看似没写孙膑,其实处处在写孙膑。

 

 

 

 

 

  17.跳 水

一、语文要素解读及目标制订

《跳水》是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是多次入选中国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小说叙述了发生在航行帆船上的一个故事,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可能摔下来,危急之中船长拿枪逼着儿子跳入海中,救了孩子。

危急时刻,船长思维敏捷,处事果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站在几十米高的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十分危险: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孩子转身走回桅杆不可行,“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船员们去救,既困难,也来不及,孩子的“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随时可能摔下来。常规的解决办法肯定行不通了,这就是水手们的思维过程,也是他们“全都吓呆了”的原因。与之不同的是,船长考虑的是让孩子跳水,十一二岁的孩子是没有胆量从几十米高的地方跳进大海去的,所以他就用枪逼着孩子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脱险获救。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船长办法的高妙正源于此。指导学生通过对船长思维过程的细致推测,体会敢于突破常规,果断做出决定的优秀思维品质与,获得智慧启迪,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这是一篇小说,帮助学生学习小说的阅读是本课的另一重要教学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标题的方式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借助故事讲述体会情节的起伏、人物心情的变化以及建构故事图式,揣摩小说结构情节、推动叙事发展的表达艺术,从而初步领略小说阅读的魅力。同时,本课的生字新词较多,可以集中或随文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理解与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基础性目标

1)认识“肆、桅、撕、唬、龇、咧、瞄”7个字,会写“艘、航、肆、桅、帽”等14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放肆、吓唬、心惊胆战”等词语的意思。

2)能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合适的小标题或句子进行概括。

3)能抓住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体会小说情节的起伏。

2.发展性目标

1)能自主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与水手们的思维进行比较,在交流中领悟船长思维的创造性与当机立断。

2)关注文中描写水手们的语句,揣摩水手们的表现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二、教学设计及思考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学习词语,交流感受。

根据生字词的安排和本课的文本特点,词语学习可以安排这样三组词语:

第一组:一艘、船舱、桅杆、航行。本组词语与船有关,可以把学习词语与认识帆船的主要结构结合起来,借助简笔画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最高横木的位置及高度,感受站在上面的高度危险性。“艘、航、舱、桅”,要引导学生从形声字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识记,注意“艘、桅”重点笔画的书写指导。

第二组:放肆、摘帽子、钩绳子、龇牙咧嘴。这一组词语都是描写猴子的,结合上下文理解后可以连起来说说猴子是怎么逗孩子的。“帽、钩、咧”也是形声字,“肆、帽”的书写要重点指导:“肆”的左半边要带着学生看清笔画、仔细记忆并书写,“帽”的右上部分要注意两横不与竖画连接。

第三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有关,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可以让学生连起来大体说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心情的变化。

第二板块,概括情节,讲述故事。

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情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出示起因:水手拿猴子取乐,进行示例教学,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句或小标题概括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再让学生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置情境,讲述故事。通过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代入感更强,对角色的体验更为深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危机过去了,船长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你是那个孩子或者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怎样向船长讲述?学生选择一个身份练习,同桌互评,再指名讲述。以孩子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点在是否讲清了情绪的变化:哭笑不得——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发起抖来——心惊胆战——吓得赶紧跳——恍然大悟。以水手的身份讲述,评价的关键点在是否把取乐——笑得更欢——吓呆了这条心理变化的线索讲清楚了。

第三板块,聚焦情节,揣摩表达。

“询问”水手,领悟情节发展。可以同桌讨论船长会问水手哪些问题,梳理出关键问题后,分别指名扮演船长、水手询问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学生在体验中也可以发现水手们面对危险时的思维,为下面领悟船长思维作铺垫。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水手的语句(哈哈大笑——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跳进大海),关联前面的情节梳理和故事讲述,发现正是水手的哄笑逗乐让猴子越来越放肆,孩子也又气又急,鲁莽地一步一步走上了危险之路。然后让学生尝试去掉描写水手的语句,会发现没有水手们的哄笑逗乐就没有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教师适时点明,正是水手们的表现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来帮助学生领略小说阅读的乐趣。

聚焦孩子,体会生动描述。课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个角度对孩子进行了描写,语言精彩细致,可以安排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运用批注的方式进行品味。如“气得脸都红了”的神态表情描写,“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的连续动作描写,要引导学生揣摩表达,积累表达经验。

第四板块,推测思维,领悟智慧。

聚焦船长,推测思维过程。回顾《田忌赛马》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来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交流、点拨,明确:船长看到儿子站在桅杆最高处的横木上,孩子十分紧张,随时可能掉下来,摔在坚硬的甲板上,后果不堪设想;只有跳进大海里才会相对安全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显然自己不敢跳下去,正好手中有枪,只有用枪逼他才会跳;而海面风平浪静,众多的水手随时可以入水相救。再安排学生交流对船长的评价和获得的启发,推测、交流过程要紧密联系文中的细节语言,做到有理有据,如“立刻”一词突出了船长思维敏捷、决断迅速。

问题探讨,领略小说谋篇艺术。引导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既然船长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为什么6个自然段中写到船长的只有第5自然段?发现小说情节层层推进,在孩子处于危险、大家全都惊呆了的关键时刻,船长出马,处置果断、利落,成功化解了危机,展现出非凡的创造新思维与冷静、果断的优秀品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介绍托尔斯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阅读托尔斯泰作品的兴趣。

 

作业设计:

拓展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鲨鱼》。

1.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交流对老炮手的评价。

2.思考《鲨鱼》中是什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