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玖红工作室成员读书心得 2020-10-28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练习 “看见”

                ——读《心理师的眼睛》

 

夏晓鸥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常常有跟学生深度交流的机会——心理咨询。自己感觉,随着咨询个案及经验的增多,方法和理念也不知不觉地在改变。我觉察到这种改变,但隐约不明所以然。 直到偶然间读到了一本《心理师的眼睛》,豁然明了,我正在改变和努力改变的是什么。这本书是台湾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舒霖写的,其中记录了他在从事校园心理师(也即我们所说的中学心理老师)的工作中,所积累起来的精彩案例和心得体会。在他的字里行间,满满洋溢的是对各种孩子各种情况的尊重、理解和爱。读之畅快,深受启发。

看见“现象”还是“问题”

用看现象的眼睛去看见这个群体以及其中的个体。中学老师面对的是青春期(心理学上称之为疾风骤雨期)的孩子,这个年龄段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而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看重什么、在意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当他外在的行为呈现是令人不舒服不愉快的时候,怎么去看他呢?“把所谓的青少年问题,转回到青少年现象来了解。别急着贴上问题的标签,退后一点,去看看他身后的那个青少年群体以及他们的生命阶段吧。不管他的行为怎样,驱使他这一行为的内心动力和需求,是否有着青春期的共性呢?是否有着其具体的环境因素呢?当能够看见这些,也就能对他更多一份理解。

看见的力量

被“看见”会产生怎样的力量?

记得上研究生课程时,老师分享过一个关于“看见”的案例。一个五岁的孩子在奶奶去世后,忽然不再讲话。家人带着孩子去接受了沙盘游戏治疗。咨询师发现,孩子每次摆沙盘,都是满满一沙盘的车子,挤挤挨挨的。于是询问其家人,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这样的情景。家人回忆起,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奶奶还在的时候,经常抱着孩子在窗口看风景。他们的家靠近立交桥,每天夕阳西下,桥上堵满了车子,奶奶指着车子,说宝宝看车。当下一次,孩子又这样摆出满沙盘的车子时,一直静静陪伴一边的咨询师轻轻问了一句:宝宝,你是在想奶奶吗?然后很神奇的,下一次沙盘中不再出现满满的车子,而孩子也慢慢地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活泼状态。这个案例让我特别感动。

我相信被看见会产生这样神奇的力量。“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虽然很多时候,可能看见了未必带来很快的改变。但是我的有限的经验与舒霖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的内心状况可以被看见,而且能被了解时,其问题的压力虽然未解,但其面对问题的能力却似乎瞬间大增。换言之,当一个人被看见,而且被看懂时,心就会感动;心的位置能有所移动,就会看见新的视野,而新的人生旅程,也就跟着开启。”

练习去看见

于是,我明白了,近几年来我在努力尝试的,其实就是去“看见”。当一个学生坐在我面前,跟我诉说着心里的烦恼、困惑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心里去一一对症:这是适应问题还是自我意识问题,是学习动力不足还是兴趣缺失……“对症所带来的总是不那么能贴心的建议。必要的建议当然还是要提供——在你看见他、并也引导他学生去看见自己之后,那份力量是不一样的。

可是要去“看见”并不是特别容易的事。尤其在一片久已灰色的心空中去看见那点微光,在一团乱麻中看见那根主线。所以,“看见是要学习的、是要不断练习的啊。

舒霖给我的启发:

一,不急着去改变什么。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惑来的时候,“如果有人愿意多了解她,了解她的混乱,帮助她搞清楚困扰她的那堆问号,而不是急着改变她,那么,那个人一定会是她的贵人。心理学家称这样的贵人为‘魅力大人。”这时候,没有急着去改变什么,其实已经在改变什么了。

二,用系统的观念去看待学生的所谓问题。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是在一个系统中的,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试着将整个系统纳入问题思考,会有更宽阔的思路。

最后,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持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

愿经由练习,我这个心理老师的眼睛,能“看见”学生身上更多的可贵和力量!

 

  • 阅读(13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