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类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10-2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 本研究基于人才市场和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围绕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统一化之间日益凸显的问题,以“课堂派”信息化平台为支撑,通过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策略,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探索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新路径,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探索和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和青睐。


中职电类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王燕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职电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环境,选取电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为例,着眼于传统课堂教学和基于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力求为提高中职课堂教学质量寻找一种有效的新途径,以期为职业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职      电类专业课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立项课题《中职电类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80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信息终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入教育领域,微视频、云课程、电子书包等形式的技术产品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时空样态和存在方式。在新情境下,传统的课堂受到颠覆性冲击,开始从平面、单维、静态走向立体、多维、动态。社会的变革致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具体对中职电类专业而言,传统教学模式陈旧、知识与技能割裂、教学评估不完善,造成培养目标与需求脱轨、学生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亟需突破性创新与变革。

本研究基于人才市场和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围绕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统一化之间日益凸显的问题,以“课堂派”信息化平台为支撑,通过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策略,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探索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新路径,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探索和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和青睐。。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1.实验对象确定

本研究的实践对象选定我校电类专业2016级中专的两个平行班级,前期从学生学习能力及课程学习情况分析,发现两个班级的表现差异不大,本实验确定16电信班开展混合式教学,16电气班为对照班,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

2.教学资源的开发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顺利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提。为此,项目组首先开展集体备课,先在宏观上对整本教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梳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框架,再将其划分成几大模块,依据课程标准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分解,提取重难点,并分析这些重难点的成因和解决策略,从而确保在形式上是独立呈现的知识点,但其内容上是与课程整体融合的。其次,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准备的素材精心设计并制作成配套的微课视频、测试题及拓展资源包。另外,经过对比分析,选择“课堂派”作为技术支撑平台,学生只需要用教师提供的邀请码就可以轻松登陆,教师也可借助该平台及时方便地查看学生课前的学习和测试状况。

3.教学实施基本流程

为了满足当前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项目以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构建出面向中职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电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型

该模型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二个阶段:

“线上”阶段:教师提前在“课堂派”平台上发布课程资源,包括微课视频、测试题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自定步调在平台上进行学习和测试。

“线下”阶段:教师根据平台上学生的“线上”学习反馈确定课堂组织的活动形式,比如课前疑问较多则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课前操作演示则进行技能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协作、竞赛,组内组间既相互交流,又彼此竞争,构建了新型的生生和师生关系。另外,师生都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思: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巩固学习内容,教师要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动态问题和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和研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积累经验。

4.实验效果分析 

基于本项目设计的混合式教学模型,笔者带领项目组成员顺利地开展了电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实验突出效果如下:

一是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更好地提升。为了了解学生对课程实训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项目组在教学实验结束后,按照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的技能考试大纲要求,主要设置仪器与材料准备、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工艺卡片制定、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职业素养与安全文明操作等五项考试内容,围绕这四项内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多元化评价方式得到考核成绩。

通过对两个班级考核成绩的横向对比分析,发现两个班学生的技能考核结果出现了显著差异:实验班整个分数段主要在70分到90分之间,平均分为79.2分,高出对照班10.3分,合格率更是高出13%,可见实验班学生的技能水平整体上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强调操作技能、突出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实训内容,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较突出的表现,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于此同时,项目组将实验结果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发现两轮成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班级后进生的成绩差异上。也就是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班级后进生的进步比较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后进生的个体惰性较强。因此,在很多场合下,教师的督促、教学平台对后进生的监控和管理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协作能力等均有明显提升。在本轮实验中,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来看,微视频代替了传统课堂教师大部分时间的操作演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操作时间,并用以反复观摩范例及未知的操作演示步骤,学生的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了学生的作品质量,这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实验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明显高于对照班。通过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座谈与问卷调查,也证实了实验班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等均有了显著提高,且多数同学都认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沟通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实验效果呈现出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于本项目的实践效果,项目组成员对本研究成果进行了应用推广,直接应用于我校并贯穿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经历了三届近百人次的教学实践应用,受益学生上百人,课程考核成绩的分值中区大幅前移,学习效果提升明显,学生在近二年的省学业水平考试中通过率100%,电子装接工考级鉴定通过率达98%以上,比赛成绩显著,2名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项目上获得一等奖。项目组教师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屡创新高,多名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作用,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实践结论

本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和青睐。主要结论如下:

1.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动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重教轻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感知认同,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内生学习动力不足、获得感偏弱。本项目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借助ARCS动机模型(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四个层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内在动机,并提供学生多种较为成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方式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2.尊重教学规律,构建了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型

职业学校电类专业课程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理论知识严密抽象,具有显著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兴趣、个性等得不到有效发展。为了满足当前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项目以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构建出面向中职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实施的开展实践研究,注重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的过渡,为学习者构建出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3.开发、完善和优化了中职电类专业课程资源库

中职电类专业课程当前存在资源分散、资源割裂明显,聚焦度、整合度不高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教学资源的协同效应。本项目依托无锡市品牌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课程首先从初级资源筛选为再生资源,将实验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与实践操作的“做”进行有效梳理、选择及模块划分,实现每个模块内容“做学一体化”,再由专人建设为高级资源,如图2所示,经筛选、提炼、整合,逐步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2 教学资源构建优化图

4.实施开展了多元化动态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存在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等问题,未能对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形成有效反馈。本项目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六个层次的布鲁姆教学目标,基于中职学情将其变体为菱形结构,线上线下实施多元化、动态化评价,如表1所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做学过程的“观察、讨论、分析”的过程性记录,实现多元化、动态化考评与反馈,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发展。

基于菱形结构布鲁姆教学目标下的评价量化表

5.促进了中职专业教师“双师”能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能力。在本项目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活动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完善、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这些无形中为专业教师“双师”能力发展提供了倒逼机制,倒逼教师理念转变、行为转型,经实践探索取得教师“双师”能力发展之实效。

本次实践研究,主要是结合中职电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为例,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出契合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基于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性地位,将教学的实施和评价贯穿于线上和线下两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技术方法、资源环境共育人的作用,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将“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的更好”有机融合,由学到做、从做到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将做学融为一体,为学习者构建出自主化、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美] 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第四版)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2] 龚志武, 吴迪, 陈阳键, 等译. []NMC 地平线项目. 新媒体联盟2018地平线报告职业教育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8(2):3-22,42.

[3] 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5

[4] 蒋玲,黄磊,张丹清. 基于Windows Live群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136-140

[5]王胜清,冯雪松.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 : 71-77

[6]李炜.MOOC背景下三种常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8(02):5-10.

[7] 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44-48.

[8] 张瑾 农村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9] 张宗波,王珉,吴宝贵等. “线上线下融合式”工程图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图学学报,201637(5): 718-725.

 

作者简介:王燕,wangyan,女,1981.10,工程硕士,现就职于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电子专业教学与研究。

联系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青璜路119号(214401

联系电话:1377121327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 阅读(20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