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篇”抵达散文教学的归途 2020-10-24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从“这一篇”抵达散文教学的归途

——由王荣生教授《散文教学教什么》说起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周庄校区  卞丽娟

与诗歌、小说、剧本等文体相比,散文具有含混性与独特性。一方面,散文看似漫无边界,不拘一格,无所不包,难以界定;另一方面,散文又高度个人化,张扬着作者的个性,是管窥作者情感心灵的窗户。鉴赏散文,无疑可以愉悦学生性情,陶冶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而从实际情形考量,在以单篇文本为主体的语文教学中,散文亦占据阅读教学主导。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的“文学性的散文”,同样占据主导地位。以现行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为例,五册教材共27个单元,其中“文学性的散文”共计16个单元,占59.26%。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在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85篇基本篇目中,“纯文学散文”共选取16篇,占18.82%,远超过其他文体。

上述基于散文文体特点与教材地位的分析,可以凸显散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回到中职语文散文教学现场,我们又不免沮丧。愈来愈同质化、模式化的课型,常常让我们陷入一种迷惘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散文解读的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几近阙如”,“中国散文理论话语的建构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才逐渐形成”[1](P5),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总体滞后。二是广大教师对散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把握能力不足,教学易于陷入“形散神不散”的模式化窠臼,教学效果并不见佳。三是中职学生对散文学习易于出现一种思维定势与审美疲劳。

因此,阅读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无疑仿佛黑暗深处照见的一束光,让我们在窘境中发现来路,重新抵达散文教学的归途。《散文教学教什么》是上海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语文教师培训资源”系列丛书之一。作为项目成果之一,《散文教学教什么》以“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为聚焦,从主题学习工作坊、共同备课工作坊、课例研究工作坊三个维度,对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有效设计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对于一线中职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才能破解散文教学的困境?《散文教学教什么》以“这一篇”为基点,强调“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之间的链接”[1](P17),这里对文本内容、学生体验、作者视角的多重关照,为我们合理、有效进行散文教学提供了独特视野。

从“这一篇”开始,重新还原作者视角,发现文本独特的言说内容,引导学生涵泳精准的语言表达,或许更能帮助我们抵达散文教学的归途。笔者以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纯文学散文”经典名篇为例,进行了教学尝试。

一、还原自我的作者视角 

散文是最能够体现个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每一位作家笔下的散文都呈现出他苦心经营的独特风格。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灵魂。作家创作散文是为了记录、分享自己对所关照事物的特殊意义和审美发现。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还原作者视角,要尊重“这一篇”散文的独特性,站在作者的立场,进入作者思索和体验的世界,走进“这一篇”散文的文字中去,去感受、体验我们不曾拥有的经历,去理解我们不曾生发出的情感。

如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特别,全文信笔所至,似乎不追求篇章结构,有随意散漫之嫌。但正是这样一篇看似散乱芜杂的文章,却在诸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成为经典。究其原因,应该是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作者视角下散发生活气息、活生生的鲁迅形象。从固有的阅读经验来说,严肃、冷峻、尖锐、深邃、批判、战斗、神圣,这些关键词背后所隐含的固化思维,易于将鲁迅先生标签化。然而这种经验认知是不全面的,由此带来的偏差是读者把鲁迅神化了。自然,像鲁迅先生这样“把生命奉献给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的人物”[2](P460),是值得普通读者顶礼膜拜的。可是这样一味抬高的鲁迅形象似乎缺少了一点人间烟火气,人物形象不够丰富全面。在这样的前提下,萧红这篇文章为广大读者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鲁迅形象提供了崭新样本。

萧红和鲁迅亦师亦友。在她笔下,“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2](P459)。文中撷取多个场景展现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一个热情、幽默、睿智、宽容、对美有独特感知的人物形象。比如,鲁迅冷峻的外表下居然会有这么爽朗的笑;鲁迅居然对女性的着装有那么系统的见解;鲁迅在儿子海婴眼里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这些细节是作者视角下的鲁迅,带有作者独特的认知与体验,跟我们眼里的“圣人”鲁迅是那么不一样。

赏析这篇文章时,我们要摒弃头脑中固有的、被抬高神化的鲁迅形象。我们要启发学生站在作者视角,去发现鲁迅先生的许多个人行为、秉性、趣味,甚至他的弱点。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发现人物,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气质。

再如《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时的复杂心情和郁达夫眼中北平的“清、静、悲凉”,莫不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抒发的独特心绪。鉴赏这类散文时尤其要强调作者视角。

以《故都的秋》为例,还原作者视角,从作者创作背景介入,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可以感知作者当时的落寞心态,有助于学生在故都秋景中体味弥漫其中“清、静、悲凉”况味,理解作者将“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相融合的写作手法。如果不了解作者所处之时代背景与创作心态,学生在赏析时,很容易将它作为一篇思乡恋土之作,这样的读者视角容易造成一种阅读偏差。

二、探微独特的言说内容

“散文是日常的,是用常态的心境叙写日常的生活”[1](P29), 从取材范围来说,作者对散文内容的选取,可以关涉自然、社会与人生。优秀的散文作家总能在寻常事物上独抒心机。作品中所言说的人、事、景、物,往往融入个人的独特感知、体验与情思。我们在鉴赏时需要细心探微,如此才能通过阅读丰盈、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如果忽视作者笔下的言说内容,“用自己的既成经验,去过滤、同化甚至顶替散文中作者的经验”[1](P29) ,这种主观、武断的经验替代,在散文教学中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妨来看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文章所谓大地上的事情,是片段式的札记。作者记录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一具熊蜂的尸体、一只徒劳盘旋的鹞子、阳台上的两只麻雀,或者纷纷扬扬的雪花、日落与日出、冬天的原野、黎明时的鸟叫声,如此等等,都是大地上常见但又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的普通事物。苇岸将目光投向大地上的原野、麦田与白桦林,投向天空中的日出、落日和云朵,投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弱小生灵,均有一种温馨的怜悯。

在他笔下,麻雀和蚂蚁都是世间顶可爱的精灵。“黎明,我常常被麻雀的叫声唤醒……冬天日出较晚,它们叫得也晚;夏天日出早,它们叫得也早……日出前它们发出‘乌、鸟、鸟’的声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声音。”普通人大都不以为意的麻雀叫声,在作者眼里是如此悦耳动人,“唤醒”这个字眼让我们想到了温柔的母亲,如此“聒噪”的麻雀也焕发出迷人的气质。还有蚂蚁,“在山冈的小径上,我看到一只蚂蚁在拖蜣螂的尸体……它用力扭动身躯,想把蜣螂拖走……直到我离开时,这个可敬的勇士仍不懈地努力。没有其他蚁来帮它,它似乎也没有回巢去请援军的想法。”此时,苇岸仿若一个孩童,带着一颗赤子之心,俯身观察着这些弱小的生灵。作者笔下的蚂蚁为了食物而努力,弱小的身躯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称得上“可敬的勇士”。

在他看来,哪怕再渺小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与赞美。大地上的普通事物、寻常事情,其实隐含着作者的土地伦理与博爱胸怀。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要思考文中富含的哲理,更要关注他独特的言说内容,及其流淌出的对土地、对自然的博大之爱。对于与土地、自然日渐疏远的学生来说,这样基于文本言说内容的探微,是一次触及心灵的发现之旅,可以延展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对土地、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三、涵泳精准的语言表达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散文作家,能够用语言精准地捕捉精微地感觉和知觉,能够用语言贴切地传达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1](P32)。语言精准、典雅、丰富和富于变化的优秀散文,是语言表达匮乏的中职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样本。

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需要过多把重点放在作者对小屋多角度的摹写上,因为这些学生也能读懂。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自然隽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品味,用心体会。“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一个“立”字,精准地写活了小屋。“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在作者笔下,小屋俨然化身为一只翩然自由的小鸟。小屋“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的姿态,寄予了作者对“轻灵而自由”境界的向往。除此之外,作者还尽量选择富有节奏、音韵和谐、对仗对偶等诗化了的句子,如“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其中的诗意美与音乐美,并藉由语言之美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作者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纯净自然的向往。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202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强调“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3](P9)。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文体,“纯文学散文”作品往往文质兼美。从“这一篇”作品起步,探寻发现文本的作者视角、言说内容与语言表达,是对散文教学的一次重构与回归。教师倘若教学得当,无疑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孙邵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