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用素材之活水丰盈论据之源泉》 2020-10-18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就是学生的心头之痛,议论文写作更是学生的软肋。高考的压力,学业的繁重,生活体验的缺失使得每每上到作文课就“哀鸿遍野”。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素材积累”。阅读是“收入”,写作是“支出”。素材的广泛积累对于写好议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所以要写好议论文,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巧积累”。本文就素材积累途径及内化过程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高中生议论文素材积累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    写作教学    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匮乏,是不少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面临的难题。有了“米”巧妇才能做出喷香的米饭,所以,拥有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主干”,分论点是“主干”上抽出的“枝干”,而论据则是“主干”的“绿叶”。一棵树要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光有“主干”和“枝干”,没有“绿叶”是不行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之为议论文的,它还必须要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韩累曾言:“我教语文20多年了,我发现那些语文素质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有很多积累:词语的积累、素材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1]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它们宛如一对双生子,相依而生,相偎而存,缺一不可。一个没有阅读积累的人必然难以写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呢?试看如下几种尝试:

一、立足课本,让素材“富”起来

书面阅读的内容很多,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余时间少,阅读内容全凭喜好,且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并积累素材。

 

1.阅读教材积累素材。

    高二第一学期主要的教材是苏教版《必修五》和《唐诗宋词选读》。这里以《必修五》为例。本教材一共分为四个板块:“科学之光”、“此情可待成追忆”、“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些板块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例如:“直面人生”板块中选取了《渔父》、《项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这三篇文章。《渔父》中的三闾大夫和渔父的形象对比鲜明:一个因为自己的梦想破灭选择以死明志,一个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一个拼尽全力,形容枯槁,一个劝人未遂,莞尔一笑,孰是孰非?很令人深思。文章很短,意味很长。教授完这篇文言文后,继而教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在这封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委屈,道明了自己为何受屈不死的原因。于是,笔者让学生以“生与死”为主题整理了屈原、渔父和司马迁的形象,并要求学生选出一个你支持的对象,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引经据典,结合文本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经典的篇目,而且通过思考、写作运用了这个素材。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而且牢牢地积累了素材。以下是笔者班级三位同学写的语段:

【同学一】:生与死,不过一念之间,有时活着的人不一定活着,死去的人也不一定逝去了。屈原,纵身一跃,如鱼般在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正如其生平优雅的作为,展开双臂迎向了出国的最后一片净土,汨罗江中心泛起一朵惊世璀璨的浪花,波纹荡漾,宛如夜空中绚烂的星空,是千古以来最具诗人意味的死法。虽其早已逝去,但他的作品却早已深入人心,在悲惨的遭遇后,若仙人般飞去,空留,“逸响伟辞,卓绝于世”,闻楚亡国,毅然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慨然赴死,一念之间,择生择死,终为人雄。   

    【同学二】: 古时英雄,放在今日来看,都有着自己执着不变的抱负,但又有着不同的态度。屈原爱国,一生都没有变过的理想就是重振楚国。奸险小人是他这条崎岖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自己的直言不讳扰了小人的好梦,排挤、流放仿佛一把把匕首,他的心千疮百孔。最后的他,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忍面对亡国,带着满腔的诗意跳下了汨罗江。他该是英雄,即使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没能挽救命数将尽的楚国,他依旧是那个时代,乃至今日的英雄。不畏挫折,前路满是猛虎长蛇,却仍旧心怀家国社稷。小人如何,谗言又如何,国在一日,就必须要救它一日。自己的安危可以不顾,国家才是最重要的。

    生于太平年间,司马迁未投身报国,却又是为了天下人著《史记》。身体的屈辱不能够玷污心灵的纯洁,即使世俗艰难,流言可畏,他依旧在为了心中的那份执念而负重前行。十多年变迁,他著成了《史记》。流言是否有所改观,不得而知。可他却还是那个不畏强权的他:贬损当朝皇帝,不畏杀身之祸。

    山河变迁,英雄可敬。             

    【同学三】: 当遭遇人生大挫时,屈原选择了跳江自杀,而司马迁选择忍辱苟活。没有谁对谁错,谁更伟大,生也好,死也好,从这两位的思想中我读出了不屈,读出了刚毅,读出了尊严。

    屈原选择了死,多次遭遇不顺心,仕途不顺,皇帝昏庸,无人听信,三番两次的劝告,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楚国百姓,千里迢迢赶来劝说皇帝改变心意,却无能为力。我读出了他对国家的无比忠心,一心为国,却报国无门。女媭劝告他,他却说你担心我,我担心国家。屈原对于国家的爱至始至终都来自于内心,没有半点虚假。因此,当至诚之心遭遇现实的重大打击时,那纵身一跃便成了他内心于国家最真情的告白。

    而司马迁选择了生,他替李陵求情,却遭致宫刑,他坚持真理,十分正直,从不虚伪地向统治者歌颂功德,也因此受到了严酷的刑罚。我钦佩他的勇气,也钦佩他忍辱负重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是值得歌颂的,他苟且偷生为记录下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一部史书,以供后人来传阅,或许是让后人以古为鉴,我敬佩他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结束的那一天,而司马迁与屈原却成功的做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学们的语言表达或许不够成熟老练,观点也未必新颖独到,但是笔者的意图在于将积累的素材运用起来,更便于记忆。当然,后续会让同学们进行修改、润色,以便日后写作时能快速提取。  

2. 依据教材拓宽素材

    教材内的素材总是有限的,所以课外的相关拓展阅读就显得极其必要了。笔者认为在素材的积累上可以有两个方向,以人物积累为例:一是读透一个人。人性是复杂的,因此一个人物身上总是存在着多面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境遇之下,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应,同时也展现了这个人物身上的不同特质。把这个人物身上的方方面面尽量细致化,主题化,遇到不同的作文题就能采用不同的主题来应对,即为“读透一个人”;二是主题化阅读。择一主题,充以相同主题的不同素材,扩充写作范围,多多益善。这两种做法,前者立足“深度”,后者立足“广度”,无一不要求进行课外资料的补充阅读。

    例如,在教授《陈情表》时,就补充了李密相关的时代特点、生平事迹、名家点评;教授《项脊轩志》时,让学生补充阅读了《先妣事略》、归有光的生平遭际,写作风评等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阅读补充资料,对李密、归有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主题化阅读也与补充阅读交错进行。例如:学完《渔父》、《报任安书》、《记念刘和珍君》这一单元后,笔者与同学们一起确立了一个主题:“如何立身处世”。分成两块:一是面对困境明哲保身,代表人物有渔父;一是迎难而上,为实现梦想而拼尽全力,代表人物有屈原、司马迁、刘和珍君等。同时补充了金岳霖、陈寅恪、等一系列民国文人的事迹,以及钱学森、杨振宁等现代名人的事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积累更多的主题化素材。

二、立足视频,让素材“活”起来

    阅读的方式不只局限于书面的阅读。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拍照技术的发展,为大众的阅读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观看视频。此外,视频阅读相较书面阅读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直观。有画面、有解说,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会更深刻。同时,视频阅读因为它的直观性,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能避免枯燥感。当然,视频阅读也有缺陷,因为视频播放的连续性导致资料的记录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在收看后及时进行整理记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速记能力。

    笔者一般给学生播放的视频来源于几个比较好的央视节目,如:“朗读者”,每一集朗读者都会围绕一个主题,邀请与之相关的嘉宾谈及与主题相关的经历,节目涉及面较广,小到平头百姓,大至国之名士,不同的身份地位,相似的经历、感受,直指同一个主题。这样的形式恰好符合了笔者要求的“主题化阅读”,学生整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且实时更新,贴近时代的前沿。符合了《新课标》中写作素材求“新”的要求。

此外,经常播放的还有“讲究”这一节目。“讲究”这一节目主要围绕我国传统工艺进行讲述,涉及到手工业如团扇的制作、点翠、缂丝的技艺、京剧等等,并且每期还会涉及一位行业的现代代表。以人为主,传统为线,传承与创新交织,令人惊叹,也令人担忧。对于这样的视频,笔者则要求学生在视频中找“点”——主题进行整理。这样高质量的视频有的一集往往能整理出七八个主题,然后一起交流,学生会集思广益,加深印象,效果颇好。

以下是笔者班级两位位同学整理后写的语段:

【同学一】: 在平凡中铸就不平凡。

正如“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外卖哥雷海的事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送外卖其实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这些时间用来背诗词是比较合适的。”仅仅是碎片化的时间,却战胜了北大硕士不知道多少系统化,专业化的时间。不禁便想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而,并不是去否定北大硕士的努力,而是外卖哥的做法更值得每一个平凡的人去深思。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纯粹的,最朴实的,同样是最好的。“不以善小而不为”古圣先贤这样教导我们,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注重点滴的积累,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汪洋大海。正如董卿这样祝福雷海:再平凡的生命,都有权利去追寻那不平凡的光芒。

    ——星火燎原

【同学二】: 人是有灵性的动物,喜,怒,哀,乐。在《庄子·山水》中空船的故事,显而易见的,你是否生气取决于船上是否有人。在我看来,这却与心态大有关系。若你心如止水,怎么会被外物干扰而生气,烦躁呢?

就像“点翠时,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谁都不能打扰”这与一个人的心境有关。境界越低的,格局也就越小。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褪去浮躁,心境将因此更澄明。

心,若如止水,则无人打扰。

——《空   船》

    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提取视频中相关人物事迹,提取主题关键词,并且围绕主题,结合人物事迹,深入阐释自己的观点。在阐述中,不仅能“就事论事”,还能引经据典,让自己的论证能较好地支撑自己的主题。以写促积累,让素材在写作整理中“活”起来。

三、立足时事,让素材“动”起来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中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即要求现在的高中生不能还似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需要接触时事,面对这些事件要有自己的看法,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能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所以,接触时事,发表见解很有必要。

    笔者现在任教的两个班,每周一、三、五在上课前都有5-10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分享时事并进行点评。下面简单谈一谈做法。开学初每位同学抽好签,在课代表处进行登记、排号,每周五会提醒下周要讲评的同学做好准备。讲评的内容要求是最近的时事新闻或者热点,讲评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并且就事件中的一个点进行生发,谈谈自己的想法。结束后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或补充。下面就一位同学提出的有关“杜嘉班纳公然辱华”事件为例。讲一讲操作过程:

【新闻内容】

    杜嘉班纳宣传视频涉嫌“辱华”,中国网友指纹杜嘉班纳设计师,引起设计师公然辱骂中国。之后,中国一众娱乐圈知名明星及时表示以后拒绝使用杜嘉班纳的产品,并拒绝参加杜嘉班纳最近的一次“大秀”。此事在我国及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国内出现了有些人蹭热度,在抖音软件上进行砸店以示“爱国”等一系列事件。

【该学生看法】

1.一众娱乐圈知名明星的做法是正确的,表示支持;

    2.那些蹭热度的 “爱国”人士应该自省,这不是真正的爱国。

原因如下:

1)虽然伤害的是杜嘉班纳的尊严,但损失的却是中国的财产;

    2)爱国是好事情,但不能打着“爱国”的旗号去伤害他人,侵犯别人的权益,让无辜者受伤害;

    3)简单粗暴的行为会给外国友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国际形象。

 结论:理性爱国,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他学生补充观点】

    1:杜嘉班纳敢于在宣传视频中涉及 “辱华”,说明我国在他国眼中还不够强大,我们需要加强自身国力,让他人不敢小觑,自然就不敢辱华了,所以我们要自强。

2:做事要三思,切莫冲动。冲动之下可能会触及律法。(因为气愤砸人家的店)

……

关注时事,关注的不仅是事态的发展、孰是孰非的问题,更多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点评发言,在意的不是学生的点评有多么高深、精辟,更多的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所持有的态度和格局,更是思维的发散。“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记忆在碰撞中深刻。这样的素材积累,不再是纸上刻板的文字,而是内心流动的记忆。只有让素材“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运用自如。

当然,在素材积累的探索中还存在不足,比如由于时间的限制,视频播放受到限制,学生的阅读时长不能得到保证;此外,在点评时事时,由于性格等因素并非全员参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然而,生命不止,探索不止。相信在我们的探索中会找到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去指导学生的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呆板的方式令人厌倦,枯燥的阅读令人乏味。只要我们运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以运用,相信一定可以让“巧妇”再无“难炊”之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19.

[3]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8.53-55.

[4]王鼎钧.作文七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3.

[5]殷晶晶. “以读促写”运用于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