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静中有动增学趣 评歌曲《嘎达梅林》教学设计——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2020-10-18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利港中学 执教时间:2020-10-18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心”出发,静中有动增学趣

            ——评歌曲《嘎达梅林》教学设计

                             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音乐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列的复杂的系统,其设计过程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本文就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设计,从音乐学习和教学心理两方面,谈一谈粗浅的心得。
一、《嘎达梅林》教学设计中值得学习之处:
1、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合理表述精确明晰
在设定课时目标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音乐学情,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制定的目标是否能在本课时内有效实现等问题。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嘎达梅林》的教学目标围绕“三个维度”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学侧重点,提出了高低不等的学习要求,如了解歌曲的结构,背唱高声部,尝试创作低声部,掌握短调民歌的特点,熟悉蒙古族民歌的分类等,规范的表述确定了学生对学习内容重点与非重点的界定,同时也让教师对教学侧重点得以合理地把控。目标中也包含了可观测的音乐行为:演唱、创作、合唱二声部,通过听辨,区分长调和短调的民歌等。
2、教学重点把握准确,多种形式强化演唱
一节音乐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准确。能够围绕教学重点有序展开并突出重点内容的“核心”地位,无疑为成功一课增添了关键的砝码。通过教学目标的表述,不难发现《嘎达梅林》作为一节唱歌课,教学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不仅有高声部演唱,还有二声部的尝试创作和合唱;“知识与技能”中不仅有对蒙古族短调民歌特点的掌握,熟悉蒙古族民歌的分类,还有能在前一目标的达成的基础上,对长调和短调民歌的听辨。在随后的教学过程里融入了齐唱性地背唱、轮唱、创作低声部并与口风琴配合唱、与范唱的二声部合唱,还有对《嘎达梅林》的乐器演奏和不同版本演唱的拓展,可以说围绕“嘎达梅林”,教学内容是多角度的呈现。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里,抓住“唱”这一重点就很好地突出了这节课的核心,如何唱的好,唱的有感情,并且为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而加入轮唱、二声部演唱,都是在突出“唱”。 
3、解决方法适宜而可行,教学难点亦是亮点
    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等三个基本环节。音乐创作是音乐实践的基础。《嘎达梅林》的教学难点之一:尝试创作低声部,并与高声部合唱,这是一个积极促成音乐实践的设计。
针对教学难点,能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提出的解决方法排除学习心理障碍——“胆怯心理”。通过具体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按照教师指定的要求,降低创作低声部合唱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在音乐技能学习中对技术困难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排除与学习心理状态不相符的不利因素和心理负担,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音乐技能,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成功,有效完成音乐实践,教学难点转化为教学亮点。
4、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依据性,运用多样而灵活
    《嘎达梅林》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完整的教学过程,从导入到新授再到拓展,教学任务层层递进,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特征,选择运用了多种音乐教学方法,如“导入”环节主要用了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中的音乐欣赏法和演示法,“新课”环节主要用了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和创作教学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和谈话法,“拓展”环节运用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环节上,谈话法灵活运用,在学习新知时用启发式谈话,在巩固旧知并加以运用时用问答式谈话,在祖师学生练习进行实践活动时用指导性谈话。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此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嘎达梅林》教学设计中可修改之处:
1、引入律动教学法,增强音乐学习的活动性
    在学习中,活动时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增强音乐学习的活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为好动是儿童、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年龄特征。全身心的活动是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教学方式。律动教学法的加入,让学生通过以身体为乐器,发挥多感官通道的作用去学习音乐,其效果要好很多。在《嘎达梅林》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一节课都是以静坐的状态完成学习,如果在适当的环节加入律动,必然可增加学习的情趣。如,在“新课”进行到第9环节“尝试背唱三段歌词”时,可设计成如下内容:学生以3小组竞赛的方式比赛背唱,当一组在背唱时,另2组随音乐完成律动,律动方式既可以请学生代表设计,本组同学统一律动的动作;也可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创编律动方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通过比赛小组背唱,激发了学生心理潜在的竞争性,也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更好地被调动出来。
2、多加引导和示范,让“唱歌兼唱情”
     《嘎达梅林》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用怀念和敬仰般的感情演唱歌曲”,如何让学生投入感情有表现力地演唱好歌曲,在歌声中传递对这位蒙古英雄的歌颂之情,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甚少。为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在设计中可修改如下:
(1) 导入时视听联觉,加强情感冲击力
对于学生来说,嘎达梅林是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如何在短短的导入时间内让他们对嘎达梅林从情感和心理上接受老师所介绍的英雄感,单听老师的自弹自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将歌曲的MV伴奏视频与老师的演唱相结合,有了视觉上对人物形象和歌曲关联的故事画面的冲击,加之老师深情地演唱,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会加深,那么心理和情感上的接纳也会自然而合理,这为之后的有感情地演唱打下良好的铺垫。
(2) 轮唱时融入强弱变化,加强演唱的表现力
充分利用音乐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唱歌中,引导学生不要简单地“唱歌”,而应该去“演唱歌曲”,演唱之于唱需要内心的情感体验外化表现,对学生在理解歌曲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分析歌曲的结构和乐句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歌曲的特点:这首歌曲为中速稍慢的速度,2个乐句的结尾都是4拍的长音,很好地体现了歌曲的抒情性,但为了保证4拍的长音时值唱足,学生很容易机械化地完成“唱”的要求,缺乏情感的表达。怎样在有力的声音中表现出深沉,可以让学生对乐句的力度作出设计,比如第一个乐句的前4小节为中强,至第5小节时作渐强处理,第二个乐句的前4小节为强,第5小节渐弱。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先示范性的演唱,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再转化成自己的演唱。为能较好地在演唱中表现出力度的变化,歌曲的换气处可再进一步细化。在轮唱练习中的“演唱”要求继续沿用在与范唱的二声部合唱中,强化唱歌的情感表达,突出教学重点。
3、调整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没有作用、毫无意义的教学步骤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会影响教学节奏,破坏教学质量,对于这样的步骤可作修改或省略。如新课中的第5个环节在第4个步骤之后出现,显得突兀,与前几个教学内容的衔接显得格格不入。不妨将这一步骤调整到第2步,这样在步骤中就会自然流畅很多。

  • 阅读(18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