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
执教老师 |
梁昌辉 |
听课时间 |
2020.6.12 |
|||||||||
班级 |
五年级 |
科目 |
语文 |
课型 |
阅读新授课 |
|||||||||
课题 |
跳水 |
课时 |
1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水手的几次“笑”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的作用。 2.能客观分析形势发展,尝试还原船长的思维过程,明白船长做法的好处,感悟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听课点评 |
|||||||||||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
1.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水手的语句。 2.这三句都写到了水手的笑。为什么要写水手的笑?笑与笑之间有什么关系?与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3.看同学们的批注: ①水手们的笑一次比一次厉害,完全没有发现孩子走上了危险; ②水手的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如果去掉了水手的笑。故事就没有办法发展了。 4.小结:原来每一次笑对情节都有推动。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水手拿 猴子逗 孩子遇险 船长 猴子取乐 孩子,孩 命令孩 子逗猴子 跳海, 孩子得救 大家哈哈大笑—水手们大笑起来—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5.回到故事现场,水手此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吓呆,甚至大叫? 6.请听听水手的想法。 教师提示:我们自己化身为水手,想法就会更深入了。 1.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一定会有另一个人出现,否则故事就发展不下去了。 2.读第五自然段。 3.两次喊,七句话,简洁明了,连用7个感叹号。 让我们做船长,像船长一样一起来喊一喊。 船长的话是那样的果断,此刻你觉得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1.船长是怎么做判断的?我们一起走进人物的思维。 出示表格,进行交流:
2.出示思维图: 孩子遇险 要救孩子 原路返回 跳到海里
自己返回 别人去救 用枪命令 风平浪静 手们都 在甲板上
随时掉下 相对安全 3. 体现了思维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船长?(智慧) 4.这还是一个果断的船长。他的思维特别敏捷,当机立断。 5.故事的高潮,在第四、五小节,第5自然段中,情节的拐角处出现了什么特殊的人物,他对情节推动要有什么作用? 所以曹文轩说:要看好风景,就在拐角处。 |
1. 思考为什么多次写到水手,写到水手的笑。 2. 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旁边。 3. 理解水手的笑对情节的作用。 4. 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孩子遇险,水手发现了没有?
1. 读第五自然段,找句子划一划,面对儿子的险境,船长是怎么做的? 2. 读船长的话,像船长那样喊一喊。 3. 思考: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1.走进船长的思维,根据表格,综合当时的条件和可能的办法,思考船长的做法选择的原因。 2.交流汇总: 当时的条件:①大海风平浪静 ②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③船长手里拿着枪 可能的办法:①原路返回 ②跳到海里 预测的结果: ①原路返回不可行 ②跳到海里,得救的可能性最大
|
教学根据文体特点,紧扣住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水手,由水手的笑串联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理出故事的主线。这样的设计直击学生的思维点,直达训练重点,引领着学生去发现文体的奥秘,实现由一篇文迁移到一类文的学习,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从船长的两次喊话中,初步感知船长的形象,这是五年级学生一个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学生的已有能力。在本堂课上,生长点就是通过思维的训练,循序渐进,达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这板块中,通过表格、通过思维图,引领学生从两个路径,结合条件、办法、预测结果,走进船长的思维,并深入思考、甄别,抽丝剥茧达到事件的核心本质,体现思维的深刻性,从而还原了一个果断、智慧的船长形象。 |
|||||||||||
板书设计 |
|
|||||||||||||
听课总评
|
《跳水》是篇老教材,以往听课,老师们对猴子和孩子的分析、比较多,课堂很热闹。这次梁校执教的《跳水》和以往的教学思路截然不同,老教材新教,教出了新意,也教出了语文教学的本意。 梁校的课堂由水手的笑切入教学,教会学生把隐藏在文本中的人物推到台前,让学生去发现人物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借助还原船长的思维方式分析,深化对船长形象的认识。教学中,梁校多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领学生厘清文脉,深入辨析,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扎实的思维训练,把单元的语文要素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上,这是本课教学的亮点。课外推荐阅读《鲨鱼》,也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的思维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现思维能力的拓展和迁移,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实践,转变为学生的能力。 梁校基于深度学习、深入解读,把教材当作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载体,发现、挖掘了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学生的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准确定位,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解读,抓住对单元训练点,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精心设计,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提升思维层次,强化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一类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能力的可迁移,可运用,学生获得“渔”,而非得到“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