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域下的语文课程建设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生态语文课程的几点思考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2(9A)
语文的十年课改,使久违的“语文课程”的概念得以重新回归,语文的课程意识也由此“枯木逢春”,语文教学走进了“觉醒时代”和“百家争鸣时代”(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王一军语)。而今,人们对一般意义上的课程的认识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显然,“语文课程”不仅是“语文学科”,假如语文的土壤缺少了美育课程、文史哲课程乃至自然学科课程的必要元素,不敢想象语文是怎样的语文;语文课程不仅是知识上静态的和单向的模习,更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能量的交互影响的“进程”;语文课程也需要纵向上外在学习条件的“安排”,并因此演绎出语文教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李海林先生有“语文是一种关系”的论述)。语文课程意识的树立或改变,必然带来语文教学论的变革——做语文即做课程。基于以上理解,不难发现,语文的课程观与时下风行的“强调师生生命个体在语言文字构建的文化世界中自由、自主、自然、能动、高效地习得、体悟与交流”(特级教师蔡明语)的语文生态学视角是惊人的吻合——语文需要生态学的观察视角!
南菁中学2012年迎来了她的130年校庆。南菁的百年史,是中国教育探索百年史的缩影。南菁所遗存的精神和物质财产,恰是语文最为难得的资源和最为全景的教育生态场——一所中学的文化总是与语文最先结下最深的情缘。
一、语文课程需要生态意义上的理解和实践
从“语言文字意识”“意识形态工具论”“文本(文学)意识”到“课程意识”,语文的回归足足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
当然,放眼于当今,语文似乎不缺乏鲜活而纯正的个案。然而,一堂再出色的语文课,终究是语文的一个片段;一篇再出色的文本,终究是文字海洋中的一滴;一个再优秀的语文教师,终究难成为每个学生生命中重要的过客;一个再完美的语文教育理想,终究必须经历每一个坚硬的生活现实的碰撞;一块再珍贵的文明碎片,终究难以串联一个完整的记忆——这些对于语文课程远远不够,而语文课程恰恰又由这些组合而成。因此,构建生态意义上的语文的完整性与开放性就必然成了语文课程建设的追求。
南菁中学是江苏省最早开展新课程实验的高中之一,对语文的5大系列16个模块进行了自主的设计开发。《红楼梦选读》、《论语选读》、《鲁迅作品选读》、《语言的规范与创新》、《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欧美文化》、《加州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选修,对于构建语文课程的理想生态的意义不言自明。
二、语文课程一定和学校文化命运与共
一所学校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文化。另一个角度说,课程即文化,文化亦课程。历经百年沧桑,南菁幸有她引以为豪的文化——历史的,时代的。
毋庸置疑,“化育”(以文化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然也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外延与学校文化的外延是契合的。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重点是体现学生做什么,而不是在课程呈现的体系上;泰勒的观点是“课程即经验”,重点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两者都给语文课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如果“语文学科”是狭义的“语文课程”的话,那么,学校的文化是广义上的语文课程,是对学科课程(课堂)在活动课程、外围课程、隐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意义上的必要补充。
南菁中学把“美”作为“化育”实现的前提。南菁的新校园,有晨钟泛曦、书院碑廊、正学亭、书味亭、淑兰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雕塑3座,有石刻18方,每一处景观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人文寓意,每一处都是语文相关的一本无言的教材!从南菁走出的校友有作家汪曾祺、社会学家吴文藻、教育家顾明远、著名音乐指挥家曹鹏,有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为代表的10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0位现役将军……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优秀人格的光芒万丈,都是通往历史和未来的一条条幽径,都是语文课程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三、语文教育需要触摸“直接经验”
诚如南菁许多学子的感触:进了沈鹏艺术馆,喧嚣的心顿时宁静下来。因为这里不仅陈列着沈鹏先生数百幅的书法作品,更有他的珍贵收藏的捐赠及社会各界敬仰沈鹏先生义举而陪赠的各种文物和艺术品。实地的触摸与体验,胜过了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说教的千言万语。所谓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修养,身受重于言传。
这种无声的语文源自对生命于“美”的与生俱来的感悟力的尊重和顺从。陈丹青先生在他的大作《退步集》中提到两个重要的美术概念:“架上绘画”和“视觉经验”。前者是说,美术教育仅剩下了画室中纯粹技法的训练(比如素描);后者批评“视觉经验”的匮乏,是说美术教育缺乏了感同身受的伟大作品,由于中国美术馆的缺乏和质量低下,用图片来弥补直接的审美经验的不足。这和语文的问题是何等的相似!语文怎能将朝气蓬勃的年轻生命束缚于教室逼仄的空间,语文又怎能只剩下了日复一日的技法训练!
这样的直接经验在南菁还有很多。南声报、菁园电视台、儒山文学社、博克书社、记者团、菁风广告公司等几十个学生社团,艺术节、社会节、风筝节、辩论周、篝火晚会等几十种南菁特色文化活动,总有适合每个学子触摸的语文风景。
有触摸的“直接经验”的语文,才是真正生态的语文。谁能真理般的准确圈定语文的边界呢?
四、语文成长需要描述历史和未来的全景
崔卫平先生在《我们的时代叙事》里批评多部国产影片,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裂缝。是的,文化断层了,我们不仅困惑于如何审度过去,也迷茫于如何设计未来。这在语文教育中亦是常见的,明知现有的一套价值体系无法解释面临的问题,但偏偏找不到一套新的完整的体系来重新对语文进行伦理甄别;甚至连课堂对话体系也沿袭某个时代的话语传统,明知不对而无法替代。这是语文必经的过程。黑格尔说:人不能突破自己的环境,正如不能突破自己的皮肤一样。但是,挖掘和保持记忆的完整,向时代和世界保持足够的开放心态,一个新的语文生态体系迟早会诞生!
诚是如此。在新校区的布局上,南菁中学呈现“现代轴线”“历史轴线”的纵横,力图呈现这所百年老校的完整记忆,力图描绘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愿景,历史的和现代的心愿在这里都得到妥帖的安置。南菁是较早地开设欧美课程的高中之一,在欧美课程文化的浸淫中,语文也或多或少地与国际接了轨。时下“美国语文”的研讨也在多地展开,一时间应者云集——语文的春天也应该到来了吧?
(此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FB09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