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名师工作室概况
幼教名师工作室
赵玫
根据《关于开展江阴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见》有关规定,我们成立了幼教名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衔人,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此项工作既是对我自身专业成长提出更高标准,更是为推进全市后备人才培养添翼,是对于教师发展的一份期许和理想。名师工作室的名称引人注目,但我并不认为其成立是给领衔人的光环,它是团队力量的一种彰显,是思维前行的一双羽翼,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跨园跨区合作行为,所以它的光彩应该是覆盖整个团队的。《淮南子·主术训》中提到,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我们基于园所发展特点和教师发展需求,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吸纳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进入,集结力量,成立一个有专业内蕴的行动组,集合一批有专业智慧的教师群,形成一种自洽的话语共鸣,建构一种共生共长的氛围。我们将协同努力,为推动当下学前教育改革,促进儿童发展做出微小但有意义的贡献。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强调“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童游戏,是每个幼儿园一直在努力钻研的重要课题。
近20年来,儿童游戏这一世界性课题在我国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也逐渐提高。2014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关于课程游戏化项目后,更提升了全省教师对儿童游戏和课程研究的关注度,对儿童游戏的再认识与再研究,已成为贯彻《纲要》落实《指南》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人于2008年,就在市教研室的推动下,和教师团队开始聚焦角色游戏的探究,2013年我市率先成立了几所幼儿园联动的研究协作组,以区域游戏为研究核心,由我担任组长,负责计划安排组织,目前协作组已从最初的三所滚动成12所,成员15名。2014年我任教的市实验幼儿园是全省第一批课程游戏化项目50所建设园之一,在研究中的成果得到大家的公认,并带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区域活动研究的热情。本人还是无锡市教科院成立的游戏观察员小组核心成员,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我深感团队建设为研究带来的力量。现在成立了江阴市幼教名师工作室,我想能够借助更丰富的资源,更高的平台,合力钻研,为促进江阴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为避免工作室的研究内容大而无当,或微而无形,我将以三年为阶,作出分层梳理和聚焦。我们熟知的幼儿园游戏在实践层面有多种形态,其中能够体现儿童游戏核心价值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目前有热度但缺少深度,常停留在碎片化、浅层化的经验中,缺少理性的探究。所以尽管区域活动样态和内容百花齐放,但教师常常只关注外在新和异,缺少深入思考,这样的不断翻新也让老师倍感黔驴技穷,很难从根本上获得改变。贝塔朗菲说过:“科学事业不仅要知道如何,而且还要补充人文意义上的为什么。”所以我们的研究不只聚焦现象,还要运用实践智慧和理论剖析问题,不只着眼于技术性的训练提高,更要将理论列入研修内容,用理论的真义推动实践,引导一切不断向前向上。名师工作室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更高要求的发展机会,可以藉此督促我和成员们去作更深入的研究。
二、行动定位
有明确的出发点和方向,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工作室意义才能凸显,基于多年来对幼儿教育的理性思考,我对工作室的行动思路和方向有了初步预设,简要定位如下:
我的教学主张:生态教养,自然生长。我主张教师应以儿童为本,用情感的润泽与滋养勃发生命,关注丰富自然多元的生态情境与环境建设,为儿童积聚内在生长的力量。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长,生长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和潜力,具有主体性和渐进性,我非常相信这样的力量对人的发展之作用,所以在思想上和观念上,我的教学主张与儿童游戏研究同质同源,无论教学与游戏,它们都将回归幼儿教育的真义,回归幼儿生活,在规律和特质上,显现最自然的成长,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工作室研究主向:
1.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为主线,深入观察研究儿童,对游戏与课程、游戏指导方法策略等问题深入探究,反思已有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游戏观,促进固化概念的解构与重建。
2.儿童学习与发展策略。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儿童游戏的开展,分段进行环境材料、指导评价的研究,从而推进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
3.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为研究型、学术型的教师团队建设作出积极的探索,在扎实的活动中,钻研策略与方法,载体与路径,有效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每一位加入工作室的成员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目标
工作室作为一项具有号召力和一定影响力的项目,需要对具体工作上进行全面思考,制定清晰的目标。
1.夯实理论基础。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导师和成员一起深入学习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著作,在书籍中增加研究的营养,推动前行的动力。作为导师以身作则,将实践层面的经验联系理论,抓牢根基。锁定课堂研究主阵地,明晰研究主题,用实践阐释理论,用思想指导实践,在“深度研究”上下工夫,注重系列研究,过程研究,动态研究。
2.确立研究成果。工作室将明确每个成员的专题研究项目,结合自身优势,缩小研究点,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团队的合作成果,努力以物化成果的形式展现,既有偏向实践的案例汇编,影像资料积累,也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文本梳理与发表。高度重视文字梳理工作,保证反思的及时性、真实性、深刻性,建立高效的文字互动平台;每位工作室成员要重视研究过程中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每学年有论文案例等成果。
3、发挥辐射功能。与各幼儿园联合进行现场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研究样式,紧密与幼儿园各幼儿园教科研活动的联系,把握机会,把研究成果及时与广大一线教师同行分享。
4、搭建展示平台。让每一位工作室成员感受到加入名师工作室的获益,提供充分锻炼展示的机会,包括教学的、环境创设的,案例研究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向一线教师推广,也鼓励教师敢于走出市县范围,积极争取在更高级别的平台上交流,扩大知名度,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交流,促进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基础保障
(一)明确制度:
根据市名师工作室要求,制定名师工作室五项管理条例,清晰明了。包括会议、研究、考核、分工制度等,促进成员之间合作交流,共研共进。制度中的项目带动成员在园内发挥骨干作用,结对指导和帮扶2—3名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活动组织,形成区域辐射网。
(二)良性运作:
聘请教科室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项指导,为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提供专业引领,提升视野,保障良性运作。同时对上级划拨的名师工作室经费合理开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活动或进修提高。工作室以各成员为组织者各自在本园成立行动研究小组,由研究小组轮流承办研究活动,正常开展每月一次或两次研讨活动。
(三)正向推动
提倡任务推动和自主学习并举。每年根据发展进度,设置合理适度的研究任务。第一年每位工作室成员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研修计划,建立自己的研究档案。要求每位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在园级或以上展示有品质的研究课或区域活动现场,注重展示前后的反思。平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工作室搭建平台,鼓励成员分享最近的读书心得,或围绕共读的一本书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每学年能够完成1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在市级以上刊物(含同级教学研究)发表,两年内至少有1篇论文在市级以上核心刊物公开发表,鼓励个人或合作出版著作。
(四)细化跟进
1.建立工作室QQ群。尝试建立活动信息发布微信平台,及时沟通任务和行动,进行网上交流。
2. 推进项目方式。作出每学期的项目内容预设和阶段小结。
3.进行合理分工。将团队任务根据各人特长进行分工,创新研究形式,提高研究效率。
4.培养阅读习惯。列出工作室建议阅读书单,自选书目完成阅读交流。
5.清晰各人档案。工作室建立一人一份成员培养档案,并整理好《工作室成员个人专业成长档案》。
6.虚拟研究阶段。对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进行预设。
时间 |
内容 |
目标 |
2015.10—2016.1 |
成立工作室 |
明确工作室任务 |
2016.1——2016.12 |
区域活动研究(指导评价) |
开展活动 |
2017.1——2017.12 |
区域活动研究(环境材料) |
形成理论解释 |
|
|
|
工作室具体活动安排(2016.1——2016.12)
一、研究主题
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指导
二、研究目标
(一)提升区域活动中解读儿童的能力:在着重研究区域指导的过程中,借助多样的研究方式,加深对《指南》精神的理解,从而增加对个体儿童的了解,避免以成人的方式主观干预儿童的游戏行为。
(二)探寻区域活动中适宜的方法策略:以大量的真实案例,研究教师与儿童交流互动中的问题,归纳建立面对不同情境的指导策略,帮助教师用适宜的方式促进儿童的游戏发展。
(三)促进区域活动中专业指导的发展:以清晰的研究过程为抓手,促进教师参与反思性的课程实践,能够运用适宜的方式去指导区域活动。在时机、言语、动作、材料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善,提升儿童游戏水平的同时,亦提升教师指导游戏的专业性。
三、研究指向
——区域活动中的幼幼互动、师幼互动质量分析。
——儿童游戏行为与《指南》发展指标对应的细化与识别。
——区域开始时的引发、区域过程中的介入、区域退出时的评价策略研究。
四、细化内容
根据研究整体思路,对本学期区域指导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列出以下主要研究切入点,从中进行方向性的导引,助推研究的不断深入:
1.材料呈现;2.规则与要求;3.标记;4.范例;5.指导方式;6.了解幼儿与现场;7.反思与调整;8.参与和退出;9.幼幼互动、师幼互动;10.材料的适宜性、游戏情境;11.引发与进入;12.经验与发展;13.方式与方法;14.持续;15.发展价值判断;16.指南运用;17.观念与行为;18.评价的方式。
四、研究进程
(一)学习推进
※借力:从省课程游戏化项目qq群讨论中吸收专家理论,共享其中即时更新的有价值的讨论内容,在学习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每位成员理论实践研究的水平。
※研读:对游戏观察与指导的基本理解(园本教研方式),推荐一系列书目进行阶段研读,并且在实践中运用。解决观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功的问题。
(二)交流分享
※分享:儿童真实的活动状态,做出自己的识别与回应,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视角的转变,方法的积累。
※推进:班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的明晰。教师指导评价的现场指导。
(三) 阶段展示
※梳理:梳理有价值的指导案例、方法策略论文、园本研究阶段报告,形成有推广意义的阶段研究成果。
※辐射:区域活动理论研究层次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集工作室共同之力,向全市各幼儿园辐射。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五、研究方式
1. 案例式:以撰写交流“学习故事”的行动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研究,在以儿童为本的材料提供和环境创设中,专注观察儿童行为,研习园本化的记录方式,由表及里深入把握“学习故事”的内在力量,将其作为学习《指南》精神的重要途径,细化指南目标的理解和落实,探索积极的指导策略,助推理论与实践水平协同优质发展。
2.研讨式:以阶段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围绕阶段研讨主题,深入研究项目,通过深入区域活动开展中指导问题进行研讨,在理论和行动方面,从集体的研究内容中再细化各自的微课题,进行钻研。每个成员聚焦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注的研究,获得有效的方法策略。工作室成员还需对每一个学习故事进行专业化的点评,促进儿童和教师向更高水平发展。
六、活动安排(2016上半年)
活动时间 |
活动主题 |
主持 |
拟定时间 |
1月 |
工作室成立、方案讨论 |
赵玫 |
1月 |
师幼、幼幼互动质量分析 (从儿童主体的感受角度提出10条可行指标) |
赵春霞 |
2下旬 |
|
3月 |
“学习故事”分享交流之一 ——叙事的内容价值判断 |
徐芳 |
3月中旬 |
4月 |
“学习故事”分享交流之二 ——价值判断识别的角度与线索 |
石云 |
4月初 |
“学习故事”分享交流之三 ——回应策略与案例回顾 |
李莉 |
4月中旬 |
|
5月 |
区域活动的引入、过程与退出策略 ——整理归纳与案例分析 |
赵玫 |
5月下旬 |
附件五:工作室阅读书单推荐
1. 《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作者:(日)高杉自子
2.《把学习带进生活》作者:路易丝﹒博伊德﹒卡德威尔
3.《通过游戏来教》作者: (英)尼尔·本内特,利兹·伍德,
4.《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 (美)雷夫·艾斯奎斯
5. 《发展适宜性游戏》作者: 盖伊·格朗兰德
6.《理想的教学点子1-4》作者 :米歇尔·格瑞芙(Michelle Graves)
7.《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编著:卡洛琳·爱德华兹、莱拉·甘第尼、乔治·福尔曼
8.《方案教学》(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
9.《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
10.《课程模式与早期教育》
11.《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
12.《学习雷吉欧方法的第一步》
13.《生成课程》
14.《幼儿工作者的视野》
15.《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