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手,偷走了我的热情?——《不跪着教书》读后反思
岁月的手,偷走了我的热情?
——《不跪着教书》读后反思
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朱君梅
《不跪着教书》搁在床头很久了,它与《小王子》、《林清玄散文》、《迟子建散文》、《世界是平的》等书堆在一起,很不起眼。
也许是因为学校规定的阅读书目,我骨子里有些排斥;也许是因一直没有沉下心来读书的需要和渴望,这本书就这样兀自躺在那里蒙尘。其实,我对于大夏书系的精品图书一直是很喜欢的。也是从大夏书系的目录中最早认识各位教育专家的名字,李希贵,张文质,郑杰……曾经,一本本买来读,从最初的名字初识到阅完之后的如遇故知,真的是一个漫长而又享受的过程。
前一阵不得已捧起这本书,开始了漫不经心的阅读,在作者忽而犀利忽而温婉忽而哲思的文字中,我的阅读期待被渐渐地唤醒。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天的喧嚣在夜的安宁中褪去,我把自己沉浸在铁骨诤言中,感受吴非先生心灵的激荡与忧患,聆听他在教育十字路口的哲思与感慨,感悟他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的深沉与细腻。那一刻,心无杂念……
这本《不跪着教书》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规律,没有深涩难懂的生僻字眼,也没有故作深沉的长吁短叹。质朴简约的笔调,记录的是一个个看似很普通很生活化的故事,很真实的思考,但就在这些看似朴实的文字背后,我读懂了吴非老先生直言不讳的率真和可贵,他对教育、生活的热爱与执著追求,他充满激情与思考的人生历程。不经意间我被吴非的文字所吸引,被他的勤奋与才情所感动,被他的坚持真教育的信念所折服。每当读完一篇,轻轻地合上书,轻抚封面,思想的触角却依然游弋在那些平淡却神奇的文字中,心灵深处曾经无痛无痒的麻木被唤醒,静静的哲思中,我感觉,一份读书的快乐,一份心灵的共鸣,一种超越自我的思想如清泉般,悄然沁入心田。
久违了的感觉。多久没有这种热情了?多久没有成长的快感了?对书的饥饿感多久不曾体会过了?多久不曾有过深切的感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懈怠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自己的要求似乎也越来越低。得过且过的思想长久地占据着脑海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
人一旦缺失了热情,所有的事情都只是机械性地操作而已,不动心,不动情;不思考,不自知;不体验,不实践;不尝试,不创新。就像一头蒙着眼睛的老牛,只管不紧不慢地低头拉犁,一天一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想到这里,真心觉得可怕。
想起了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刚刚送出去的毕业生,利用假日前来看我,当他们一个个站在我面前的时候,当我看着一张张青春萌动的笑脸时,我发现自己竟然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了!其实他们离开母校也不过是半年而已,我曾经有一年的时间与他们朝夕相处,而此刻,不借助于电脑中背书表中的名字,我已经无法叫出他们的名字,何以对他们,我忘得这么快!
无独有偶,那次开车经过公交车站,尽管一闪而过,却很清晰地看到暑假前自己教的一个学生。同样,我叫不出他的名字了!想想才分别一个月而已!
是我到了健忘的年龄了吗?那为什么我师范刚毕业教的第一届学生小学毕业25周年聚会时,我能一一准确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清楚地记得他们在学校时的生活学习细节?时隔25年,经久不忘!
我想,在岁月的长河里,我失落的也许是对教育的热情吧?没有用心用情过,我记忆的画板上,便不会留下深深的痕迹。第一届学生,我是倾尽了我所有的热情与心血在教他们怎样读书,怎样做人,和他们一起开班会,搞活动,野营,家访,劳动……即便是星期天,也都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玩乐,一起学习思考。这些孩子,就像是烙在我记忆深处一样,音容笑貌在脑海里非常立体而又真实地存在着。就像一首歌中唱到: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 ,我的心里 ,我的歌声里……而现在,我懵懵懂懂的教育生命在反反复复的机械运作中得过且过,我满足于自己平淡而庸常的生活,沾沾自喜地躺在教龄工龄累计起来的经验里,自觉在这个年龄里,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并没有奢求,于是,成长的脚步就此搁浅,成长的快乐成为淡出记忆的烟云,渐行渐远。再也不会和孩子们一起疯玩,一起游戏;再也不会和孩子们一起打一场雪仗,再也不会为了一次家访披星戴月;再也没有和孩子一起哭过,一起抱成一团;再也没有和孩子们一起骑一次单车只为了去爬一回家乡的小山;再也不曾有过为了一个问题和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再也不曾和孩子们一起包一回馄饨裹一回粽子;再也没有带着孩子们去参观过博物馆和远望号船;再也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小区里捡过一回垃圾;再也不曾和他们有过心语日记上的倾心交流……那些教育的过往细节,都在心浮气躁中一一在视野中模糊。
犹记得《不跪着教书》中有一篇写到作者跟钱理群教授聊天,钱老先生没有孩子,却又喜欢孩子,说:“讲讲学生的事,好吗?”。作者讲了几件事,钱理群先生听着,眼圈红了,他就像个孩子一样,任泪痕挂着脸上。读到这里,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直到老年,钱老先生爱的情怀依然,那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只有真正的爱,才能使这份教育的热情经久不衰。相形之下,我不禁头涔涔而汗潸潸了。
吴非先生说:“教师要有精神追求。一个人以毕生精力做成一件事,或者说努力去做好一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啊!为自己的理想而活着,认真地思考,庄严地工作的人,他的灵魂是高尚的。”我想,我的教育热情,我的教育理想不是岁月的手偷走的,而是自己在“混吃等死”,缺乏精神追求中遗失的。在教育这方田地里,我有过最初的耕耘和收获,不知不觉中,勤奋、探索、深思、热爱……这些美好的字眼被尘封,我想,我得回转身去,去捡拾那些曾经动人心魄的叫做“品质”的东西,让它们与我随行,“爱在左,情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踏着荆棘,而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这样的爱永远年轻,永远不会被岁月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