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章推荐

三维统整 学用一体

发布日期:2024-11-06 18:52:04     来源:liushengquan2023

三维统整  学用一体

——语文学习情境、任务和活动的交互与创生

刘生权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无锡  214400)

【摘 要】语文学习情境、任务和活动是学习的三个维度,在主题学习的引领下,通过挑战性学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的历练,充分地进行真实情境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展语文素养,创造性解决问题。本文认为学习设计和课堂实践要统整维度,由情境派生任务,以活动表现推动任务的完成,聚焦可测量的语文学习目标,做到情境、任务、活动三者的同频共振,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学用一体,创生新的课堂样态,实现语文素养培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学用一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立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地位。实施和完成一群一群的语文学习任务,逐渐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与之相生的语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也付诸课堂实践。从全视觉学习理论看,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这三个学习维度本质上是学习内容、动机及其互动的独特表征。具体而言,内容是关于学习是什么的,学习者的能力、见识和理解通过它得以发展。动机就是心智的投入,涵盖动力、情绪和意志,体现学习获得的过程。互动彰显的是学习个体与环境的活动、对话和合作。三者彼此关联,整合性强,突出能力发展。置换到任务型学习语境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学习情境统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依托于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推动学习活动的展开,学习活动支持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评价。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更加突出素养的构建和问题的解决,强调在“做中学”,学用一体,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本文拟从深度学习的角度,通过具体的案例加以阐述。

一、体认三维,价值设计

课标赋予了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地位,适应现代教育对素养培育的要求。首先,对学习情境,一般认为知识只有置于一定情境中才有意义,才能够被理解;离开具体情境,则很难形成对知识的准确理解;知识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含义。

学习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习主体的学习,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创设的情境。学习情境不仅有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力的生长,增强语言运用的实践本领,持续引导学生解决具体挑战性的问题,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值得提醒的是创设情境,不是简单的情景导入。比如学习《蜀道难》教学初始,将蜀道高峻、险阻的照片呈现给学生,这是教学氛围的营造;学习《论语十二章》介绍孔子的思想,这是交代学习背景;学习《故都的秋》切入郁达夫的生活经历,这是对作者创作心理的前理解。虽然这些开场技巧和氛围营造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但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影响有限。它没有深入理解语文学习情境在素养方面的要求,只是简单地嫁接到学习任务之前,与后面的学习活动脱节。

语文情境的创设,从时间轴和学习流程看,情境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导入的阶段。从特性和意义看,情境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情境就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一个场景。它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性,它必须是语文的活动属性,他可以打通语文和其他知识的联系,但是必须主体指向语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与其他学科素养任务关联。二是真实的、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情境可以是真正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模拟的。但是它类似于生活中的经验、阅读经验、表达经验和人际交往经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三是综合的,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综合语文活动。合宜的情境,为学习的空间提供丰富性和可能性。主题定向、问题驱动、范例引导,都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如何创设这样的情境呢?语文学习情境需要整合三类知识的内容,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范例,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又要包含一些相互联系的、真实性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只有设计出这样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在此情境当中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学习活动,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相关策略,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促进良好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的形成。

关于学习任务,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教学事件”,是一种契约学习、约束性学习。要求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确定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性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出语言实践行为,并对语言运用进行的反馈,提供相应的语文学习支架和评价系统,促进语文学习的迁移。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推动高质量的学习。一般而言,语文学习任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挑战性。所谓的挑战性,具备高阶思维和能力要求,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又能“跳一跳”摘到学习果实。二是主题性。任务完成的过程都贯穿对主要问题或核心问题的聚力。三是专业性。学习者要能像专家一样的思考语文学科本质问题。四是共生性。任务在学习需求、学习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的包裹下,学生组成自主而多元的学习共同体,实现真实而深刻的学习。五是可测性。无论是学习过程的表现,还是语文学习成果的表达,都可以对任务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测。

设计学习任务要进行任务分析,首先要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任务的本身,把任务的完成过程分解为具体步骤,或把完成任务所需技能分解为各个方面,然后鉴别、预判学生在该任务上可能失败的步骤或技能上的问题,最后确保学生的任务走向聚合,指向语文大概念和语言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标主张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展示自我学习的活力。在实施任务当中,要关注任务表现,即学生在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做到“做中学”“用中学”,在体验中学,并能将学习认知、学习行为展现出来。

而学习活动是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支撑起学习任务的达成。从大的方面来讲,语文学习活动的方式体现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但还要细化到具体的学习环节,体现不同的学习层次,用专业化的动词进行活动的叙写和描述。比如,学习《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两首登高诗。有教师课堂引导学生做了三个活动:初入诗境,观水识景。再入诗境,缘景明情。置身诗境,文化传承。很明显,如何进入诗境,不得法。因为没有用恰切的动词表达而实现学习活动,课堂学习在文本之外打转,远离由浅入层的学习逻辑。也就是说,经由学习任务分析后,要进行学习活动表现的设计(见表1)。

表1:学习活动的表现

分析

图解

显现

应用

识别

推理

分类

解释

证明

比较

判断

解决

连接

观察

总结

对比

整合

提炼

描述

评价

支持

讨论

预测

表征

阐述

说明

探究

学习活动从类别来看,划分为“分析”“图解”“显现”。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能力层级分为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设计。展开来讲,学习活动要对语言现象进行加工,获取语篇之间的关联,形成言语经验,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推理、论证、审视和评价文本、作者的价值取向、态度等;赏析文体特征、把握语篇结构、风格;多角度认知理解世界,基于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二、聚焦任务,共生推进

情境与任务时常相生相伴,血肉相连,有时情境就是任务,任务衍生情境,情境“一境到底”,主任务贯穿学习全程。核心要义是整个学习活动以任务为载体,以学习目标的达成为归宿。

1.学习情境推动任务创生

实践证明,设计出好的情境,能够一下子创生精彩的任务。例如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有教师设置情境:《兰亭集序》的文化意涵无比丰富,站在历史的坐标点,你作为一名《兰亭集序》的文化守护者,请你向大众进行文化讲述。文中对“三月三”修禊的传统、文人饮酒作诗结集的文化盛典的刻录传承,对关心政治、守护和放纵内心的文人生活状态的再现,对哀民生之艰难的社会现实的悲悯哀痛的抒写,对生命伤痛、死亡的历史文化的探讨,对“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的精致书法和心灵情趣的映衬等等,这些都可供作为探寻的学习任务。此类情境的设计,关涉古今,关联课内外,转换叙述视角,沟通读者、作者和作品。深入研习,学习任务自然而然创生。任务实施的空间、学习资源的重构被极大地拓展和丰富。所以说,学习情境包孕了学习任务,又推动学习任务朝合理的轨道运行。

不但如此,好的学习情境塑造出典型的学习方式。像“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设计“家乡文化生活”“现象级电影(游戏)”等活动类型的学习,更容易塑造典型的学习方式,譬如设计这样的情境任务:时尚给人带来新鲜,总能让人追捧;可时尚总又会老去,变成传统文化。在都市的发展与城镇的建设上,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与现代潮流建筑的建设上,何去何从?往往成为两难的选择。对此,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请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给当地政府提一些合理些的建议。在此情境之下,学生会参与交流讨论,采用查阅资料、访谈和调查的形式,收集家乡可能涉及的改造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它的传统文化价值。查阅其它区域发展建设中类似典型案例,从中借鉴经验,吸收有益做法。走访专家,听听他们专业的看法。我们可以窥见讨论、交流、调查研究、阅读这些学习方式因情境的设定而派生和塑造,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序。

2.学习活动成就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既是经历学习资源重组的过程,又是对学习任务洗炼的过程,最终支撑学习目标的达成。看一个案例,同样是学习《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两首登高诗,另外一教师设计了主任务:古典诗词是“阳春白雪”,在当下的传播需要“破圈”,请同学们从“时空”的角度为“登高”诗配上简短的解说,使之在社会上产生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个活动达成解说词的撰写和交流:一是列表比较两首诗时空信息,二是在时空背景下看待诗人形象的“大”和“小”,感受诗人心怀天下心忧国家及其自觉的生命意识。学生的活动始终围绕“时空背景下的诗人形象”这一大概念,任务主线清晰,效果理想。

高质量任务的完成要现实结构化的学习,这是深度学习的需要。学习任务有赖于情境、活动的共生,而评价协调着诸要素的有效发挥。学习《故都的秋》设计欣赏郁达夫的审美引发的共鸣共情,借助思维导图、批注、品读赏读秋之味,探究“士子”之趣。如何真正理解“士子”的审美情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对这一子任务进行测量和评价,从而达课堂学习过程的“小闭环”(见表2)。

2:审美趣味辨析评价表

项目\发展等级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观点提炼

有关趣味的观点准确

观点清晰、趣味的概念明确

善于审美发现,观点合理且创意

梳理与探究

能发现两处以上审美语言现象,

整理不同审美现象,发现问题,进行联想、对比等活动

利用其他资料或者同学的创见

判断和推理

审美判断基本正确,有推理意识

审美异同的判断过程合理,推导结论清晰有力

能抓住文字内在肌理,分析丝丝入扣,自然得出结论

表达

语言畅达

语言富有感力,有理有据

吸引听众,个性表述,印象深刻

对照上表不难发现,对学生提炼观点、梳理与探究、判理和推理以及表达的水准进行评价,对应了学生个体审美任务完成的质量。可见,完整而有效的活动,才能让学习任务的完成有价值。当然了,学习的结构化,评价促进素养的提升不可或缺。不单是单篇课文的学习,大单元、主题、模块学习都要指向“周期性组块”学习。

三、目标导向,学用一体  

语文学习实践指向四大课标目标,即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构建语文素养。情境、任务和活动三个学习维度的架构和整合,突出了语用实践,但是也必须聚焦于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目标。试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第5课由《〈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三篇文章构成。它从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目标是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单元学习目标是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如果落实到本课,课时目标应该是分析孔子有关“君子”人格的基本观点;体悟修身之本的内涵,阐述其现代意义和启示;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人皆有不忍之心”“人都有四端”的论断的合理性。如何达成上述的诸多目标呢?有教师设计和实施这样的学习方案:

1.设计情境任务: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尊重儒家思想,践行立身处世的规范,很多大学的校训寄寓了美好祝愿和恪守规范,请收集体现儒家精神的校训,结合第5课内容,分类解读其内涵,制成文字集锦。

2.分解学习活动:(1)熟读《〈论语〉十二章》,提炼和概括“君子人格”的特征;(2)仿照例子,选择一个角度,从十二则语段中选择若干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段;(3)以文解文,以今解古,解说“修身为本”“三纲”“八目”的意涵和作用;(4)“四端”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5)为自己另取一个古雅而不失现代的名字,并确立自己的行为信条。

从路径的描述可以看出,首先,本课的目标导向清晰,表现在对群文内核的关照,即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学习过程也体现了学业水平所描述的素养点。第一个活动对“君子人格”的刻画,指向阅读与鉴赏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归整分类。第二个活动重组十二章的语段,突出“梳理与探究”中的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发现创新。第三个活动以文解文,则指向“表达与交流”的陈述阐释、解释分析。最后的两个学习活动侧重于推断探究和创生创意、成果的呈现。其次,任务型的学习特点鲜明。它告别了对经典文本“手术刀式”的剖析,走向了文本重构,即从解构到建构,整体映射文本,从整体扫描,再到局部探微,使学生获得新的古文学习经验。重要的是,从学习梳理知识转向深度运用知识,从灌输静态知识转向动态运用知识,从回答问题变成输出语言成果和问题的解决,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学用一体。

任务型学习本质上是深度学习,表现形态是学习活动有逻辑性、结构性,突出体验的自主性、选择性。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有的课堂无标上路,无课程、单元、课时目标,无学业水平等级、无能力层级要求。教学不管输出,不管方法,不管思维,不进行学习心理的操纵,所以不能追踪和达成目标。比如,学习《五石之瓠》,有教师设置这样的情境任务:“闲鱼”APP为了提升曝光率,增加交易量,计划进行宣传。有人建议选用庄子的《五石之瓠》,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应该说,这一情境与任务的设计,很有创意,将文本的教学价值置于现代学习场境之中。可惜的是,后面的的学习活动,没有很好的推进。原因是对学习目标的模糊不清,导致了对“学”的预见力不够,不能分解学习过程,没有学习支架与评价系统的支撑,任务的约束、学习的创生力两方面都没有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目标要能测量,任务可挑战,结果需反馈。过程要评价,问题要诊断,方法要生成,如此才能学用一体。

  参考文献:

   [1]伊列雷斯.孙玫璐译.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