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梦想: 班级文化的和谐交响 ——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策略与举措
有人说,学校教育最为生动而持久的就是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学校内在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就能用文化的影响,来达成教育目的。在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文化育人被列入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由此可见,优秀的班主任应当具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理解并掌握班级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提供学生更有利的生命成长的发展场所。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重要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未来的发展更加变化莫测,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短短两年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都在思考:我们的人才,应当具有怎么样的素养才能适应这样的时代。教育不仅是分数、不仅是成绩,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塑造人的品格。其中,班级文化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越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受教就越好。中学生,特别是寄宿的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度过,班级文化如春风化雨,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建设班级文化之前,无疑要先理清班级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即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的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有人认为班级文化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有时候我们对班级管理会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其实文化恰恰正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有人认为,班级文化不仅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同样也是一种柔性管理的手段。
所以,人们逐渐发现班级文化不仅是在教育,它还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要进行规范,教育的本身是从凝聚力和激励层面上去带领整个班级走向更好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对于班级文化,我们可以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最底层的是物质文化,再往上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核心的就是精神文化,这些都是可以支持学生不断学习和发展的。
在不同层次的文化中,最重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会塑造不同的精神文化,因此,塑造精神文化有三种价值观是尤为重要。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国家价值观。国家价值观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和根本依据,班级精神和文化必然要围绕其来构建整个精神文化内核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其次,是学校共同价值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班级精神文化的特色彰显,要突出本土环境,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最后也是我们班主任需要构建的,是师生共建价值观。它是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教学、育人、班级等的根本价值立场,能够支撑班主任教师进行班级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班级之魂,能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班主任有必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班集体归属感,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各类学习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构建的路径和策略
班级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可以参考这样的一条路径:创设安全感,然后到形成归属感,再到构建共同的愿景。
其中很重要也经常被忽视的一点是安全感。这里的安全感不只是生理或物理方面的安全感,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不用担心害怕自己在班上丢脸。安全感让学生能相信TA可以提问、探索、犯错,而不会感到羞耻或没面子。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提问,帮助学生将错误和挫折视为学习机会,从而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在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中,信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信任与好奇心的结合,能够产生强大的探索精神,因为学生可以尝试、可以探索、可以出错,而这样的错误是不会被耻笑或质疑的,学生才会继续大胆向前走。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其往往是太过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而羞于提出问题、害怕提出问题。所以,创设安全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能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继续对未来充满探索欲望,能积极主动创新,不怕挫折,始终向前。
形成归属感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接纳为团队一份子,进而形成对班级的归属。培养归属感的方法不仅包括开展集体活动,老师的无意之举,如在每天师生间的问候,为每个学生单独腾出时间答疑解难等等都会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构建班级共同愿景。正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着清华学子们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竺可桢院士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浙大师生树立“求是创新”的典范。共同的班级愿景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主动向学的班级目标、共同的班级愿景,会让学生在此引领上自我导向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目标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并鼓励学生设定他们能够努力达到的班级目标。
从策略上而言,构建班级文化核心内涵可以有两种策略,第一,基于班主任个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班级和学生的期望;第二,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理想目标。
第一种策略是班主任从职业的角度审视自身特点,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班级的期望以及教学风格,最终确立班级文化的主题。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从长远的视角考虑当前的情况。班主任通常会将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优秀精神品质作为核心主题,围绕这些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进行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最终形成。
然而,这一策略会遭遇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学生的认同感。有时班主任会发现,自己苦心孤诣设计的班级文化精神主题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只是表面上不反驳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并不意味着其真心认同班主任所设计的班级文化,因此也并没有在内心深处认真思考,最终学生既不了解其内涵,更谈不上认同和实践,继而无法发挥真正的效果,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因此,无法被学生认同的班级文化仅仅是表面的装饰,对于班主任而言,只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工具。
尽管这样的策略存在不容易克服的难点,但很多老师采取的策略。因此,突破了这重困境就意味着一马平川。对此,我认为班主任在确立班级文化主题时,必须与时俱进。例如,最近在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金牌的范振东和郑钦文,以及上周火热的外文化输出,的黑色神话等,以此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尽可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认知代沟,融入更多学生喜爱的元素,以引起共鸣,增强认同感。
第二种策略是:学生根据自身认知以及班级的发展目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后投票,从而确立班级文化的内核。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共识,增强他们的认同感,提高执行能力。一般来说,最终通过学生的民主提议、讨论和投票确立的主题,至少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指导班级建设和引导学生的言行方面具有更大的可信度,也更容易付诸实践。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种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学生间的七嘴八舌不一定能很快形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出现争执不下的困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其所设想和构建的核心文化可能会存在某些问题,可能会反映出强烈的年龄特征,缺乏长期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信息互动发达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许多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出现价值观的偏差。
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班主任一定必须保持自己的立场,既不可失位,同时也不能越位。所谓保持立场、不缺席意味着班主任应参与整个过程,平等参与班级文化核心主题的讨论,及时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民主机制表达合理诉求,会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不越位则是指教师不能破坏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民主参与的机制,不能轻易利用教师的权威否决学生的想法,除非学生的主张出现严重的价值错误。班主任教师可以选择更合理的表达方式,以“隐形”的方式进行引导。
班级文化构建的举措
在班级的文化构建中,有一些举措可以供大家参考。
1. 以制度引领向心力。班级文化建设少不了制度化建设的作用。制度引领班级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并对每一个学生发挥教育和制约作用。良好的制度,不仅能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规范言行。更能在班级中保持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持续一致的常规。消除不确定性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压力,让学生感到安定。其中可能涉及学生每天轮换的小任务和责任,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如果学生知道每天会发生什么,而不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他们会更好地为学习做准备。
2. 多肯定、多赞赏学生。我们要赞赏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赞赏学生的付出与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心态”。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自证预言效应。研究者在实验中从班级中随机挑选部分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学生拥有过人的智力水平,极具发展潜能,但要对其他人保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被随机选中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大,且变得十分自信积极。
教育者对学生的期望可能影响学生的表现,如果教育者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方式给予合理的期待与鼓励,交往过程中保持微笑,肯定其优点,耐心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接纳、受到了尊重,学生可能更有动力、更有信心,以使得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促使学生不断成就更好自我。
3. 增强班级文化认同感。班级文化发展与学生班级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对于班级文化的具体活动开展做法,我觉得并不一定需要设计太多的活动,我们如果能够在一些时间节点上,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机会,就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取得成效。比如,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社会实践、学农等等。
要想学生要积极参与其中,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自己也积极参与其中。班主任自身以身作则,推己及人,往往会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学校便于教学管理把学生凑在一起组成的一个班,而是我自己的班、我和我的同学一起的班、我们学生和老师共同构建的班。
结语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融。希望班主任老师们在这片沃土上,共同播撒希望的种子,让每一颗心灵都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