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发声,理性执言——《白说》读后感
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白说》读后感
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朱君梅
这个寒假买的书不少,读的书不多。白岩松的《白说》算是我读得比较认真的一本书。
白岩松,大家并不陌生。一个有良知、有创意、有勇气、温暖而又理性的新闻人。曾读过他的《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若干年后再来读他的新作《白说》兀自觉得白岩松的文字变得平和与开阔,有了些顺应自然的柔软,曾经的“怒与忧”在慢慢释放,人生也似乎进入了新的境界。他的文字,比不得那些经典的世界名著,不够细腻不够生动但是够理性够深沉;也不见得有散文的行云流水、雪照云光,但是够自然够隽永。他是一个有着自己语言系统的人,这从他的文字与讲述中不难发现。而这样的语言系统与其说建立在他广博深邃的阅读上,勿宁说是建立在他恒定稳常的价值观系统的建立上。在时间的轴承上,他对既往的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剖析,并竭力用文字打捞出沉淀于时间之海的美好与温暖。但他又不是一个虚无的怀旧主义者,他的回望不是为了单纯的顾念和剖析,而是向明天发出的一枝明亮的响箭。他用对过去的怀想与解析,实现着对未来的开掘。
《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这本书的形式类似胡适之《容忍与自由》一书,以不同场合的演讲稿集结而成,不同的是外搭了出版当下的自我读后感。除却序和后记,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曲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满满都是白岩松的人生体验和所感所悟。
而白岩松最令我敬佩的地方是他多视角之后的新意。他对每一个问题、每一种现象、每一起事件的解读都会令人耳目一新。面对同样的素材、同样的线索,他却能分析出最接近真相的事实和得出最不一般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的广阔性、开放性必然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很多时候,读着他的文字,看着他列举的社会现实种种,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教育生活。
启迪一:教育,好故事,好人生
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这个世界。在《白说》“沟通”这一板块中有一个内容是“学会讲一个好故事”。大家都知道,新闻专业写导语最讲究的五一个“W”: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这也是新闻内核最精炼最信奉的金科玉律。但是,现在新闻导语写作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经不再强调完整的“五个W”,而是越来越强调这四件事:主人公、故事、戏剧化、悬念。新的“讲故事”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新闻写作。他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2000年9月1日,白岩松到悉尼做奥运会报道。一下飞机就听说:“中国奥委会施行了最严格的兴奋剂检测程序,一大堆著名运动员被都‘干掉’了。”中央四套的节目对这条消息是最传统的报道:“今天下午x点,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召开的XX会议上强调,宁可牺牲成绩,也要一次干干净净的奥运会。”这则消息,很标准,五个W都有。
隔了一个多小时,又看到澳大利亚电视台的一条新闻,也是反映这件事,但是与中国的报道很不一样。画面里,一个运动员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报道一上来大概就是:“中国运动员xx正在收拾行李,但他不是去参加悉尼奥运会,而是要回到他的老家。”画外音接着说:“xx昨天得到通知,他的血检结果不合格,不能参加悉尼奥运会了,我相信他的对手都会松口气,因为他是金牌的有力竞争者。”再往下:“和他相同命运的,还有很多中国运动员……”接着是“中国奥委会主席的表态”等等。这条新闻的结尾,是xx走出体育总局大院的画面,解说词:“xx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行程,就可以回到他的老家,但是没有人知道,他要用多长时间再回到这里。”
这一则报道,这么戏剧化,这么具有悬念,所有的听众在惋惜之余,不免更多的思考。比之传统的报道,故事性强了,可看性强了,情感性强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和教学。
如果在教育中,引入生动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告知和说教,孩子们是否更容易感动,更愿意变好?如果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用心积累学生的生活素材,用爱心和慧心织就一个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是否更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更容易达成理解?更能激发集体的荣誉感?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课堂打破传统的模式,多一点故事性,多一点戏剧化,多一点悬念,怎会抓不住学生的心呢?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难免因循守旧,让学生的作文变成枯燥无味的“八股文”,缺了生活的气息,少了童年的趣味,没了少年的灵气。
故事令人亲切而伟大。假如没有故事,孔子不会被我们膜拜;假如没有故事,陶行知不会受人敬仰;假如没有故事,安徒生不会令孩子痴迷;假如没有故事,《三国演义》不会这样脍炙人口;假如没有故事,即使曾为时代道德典范的雷锋,也早已为别人们忘记……
故事赋予事物以价值与意义。假如没有“亚当夏娃”的故事,人类就没有神秘的起源;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月亮就不会如此妩媚;假如没有“孟姜女”的故事,长城只是一堆砖头;假如没有“白娘子”的故事,雷峰塔早已无人问津;假如没有明清帝王的各种故事,即使规模宏大的故宫也只是一间间不老不新的屋子……
故事使我们感受生活的充实与幸福。其实,人生就是书写自己的故事,我们既是这个故事的编导,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一段经历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有或痛楚或快乐的故事;一个人之所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们曾和他(她)编织了精美的故事;一个事情之所以记忆犹新,也是因为它是早已融入了我们生命成长的故事。童年的天真、少年的轻狂、青年的梦想……故事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爱恋、人生的思考、未来的希望;工作的感悟、现实的困惑、创新的尝试……故事承载着我们对教育的信仰、学生的热爱、人生的追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假如没有故事的记录,我们的教育生活也便了无痕迹。
期盼所有的老师们都学会讲故事、喜欢讲故事,让孩子们在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当中,接受文化知识,感悟人生道理。素质教育侧重于培养人,教师一定要重视故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童年的诚真开始被理解和内化,那是“狼来了”的故事;童年的思维曾被拉向遥远的太空,那是夏夜外婆芭蕉扇下牛郎织女的传说;创新的兴趣曾被顿悟中被激发,那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上中学了,牛顿观察苹果落地的故事,使我们至今仍对万有引力公式念念不忘;走向工作岗位,东汉名臣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拒收礼金的故事,又使我们坚守做人的本分……
拙劣的教师总是各有各的不同,真正优秀的教师却大致相似。每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个使学生怀念的老师,都是“有故事 ”的教师。若干年之后,我们任何人再回忆当初的学习生活。老师讲得公式、定理、概念……往往都忘记了,背诵的课文、做过的问题、考过的测试……往往都模糊了。唯一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一起创造一起经历的那些场景、那些情感、那些体验,特别是那些场景、情感、体验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故事。
教育就是引领人过一种更深刻更精彩的生活。好的教育,一定有好的故事;好教师,一定要能给学生留下故事。能给学生留下故事,是大智慧的追求。
启迪二:管理,温柔的坚定
白岩松道: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一定要把情商当成重中之重。相当多的政策在发布的时候,需要一种“无情政策的有情解读”。会解读的人,更容易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不会解读的人,就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甚至对立、不接受。
他曾举一例:教育部出台一项新规——所有民办教师都要去的上岗证才能从业,无证执教将成为历史——这其实是进步。但是面对几十万民办教师,新闻发言人措辞很严厉:坚决清退民办教师、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等。
当天晚上,白岩松就在节目中评论这件事,标题叫“坚硬的政策”。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有过百万人次的民办教师,经年累月,以几十块钱的低收入,支撑着共和国教育所不能到达的深山老林,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惠泽。此时此刻,感谢他们还来不及呢,怎能一声“清退”,如此无情?当然,社会在不断进步,共和国越来越有能力,让更多更高水平的教师到偏远山区去,弥补教育上的欠账。但是我们仍要感谢民办教师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与此同时,也拜托社会各界帮助今天的民办教师,去补课,去进修,争取让他们能够拥有上岗证。如果实在有困难,也希望他们的未来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同样的一项政策,教育部发言人刚解读完,西北就有民办教师上街了;白岩松解读完,人家流着泪,再大的委屈也忍了。
教育管理不是也应该如此吗?坚硬的政策,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有情解读。如果冷冰冰地执行或无情地回避,只会把矛盾激化,只会招致教师更多的怨愤而人心涣散。这让我想起了某小学因为教师的岗位定级事件。本来一项政策,非关生死,无伤大事,但是因为执行者的冰冷和无情,强令之下,没有解释,没有安慰,没有情感,没有疏解,激起民愤,引起敌对,使得一系列的工作陷入被动。如果在执行政策之前,对这项政策进行详细的解读,切中相关教师的忧虑,化解他们心中的疑问,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够理解,也都能够坦然接受。
教育管理,面对原则,我们要坚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要柔软,要有温情。教育需要温柔的坚定。
《白说》当中有许多可以启迪人思想的内容,多读一些这样的书,让自己的思维开阔起来,让自己的哲思更丰富一些。